跳到主要內容

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 notes

週末假期,有空巡巡之前的筆記,發現這篇為去年的筆記,遲遲未發,只因前面章節未補。
想說不知猴年馬月方才補齊,先發為上。
這本《中年的意義》的筆記乃從第九章開始,之後有空再將前面補上。
bookimage

09 四十歲時,心智發展「成熟」了嗎?


中年人擁有更多時間,而且那些時間的差異更大,按理說他們應該會更獨特。許多心理學家的確主張,人類在中年的生命經驗正是如此。青年思考、計畫和期望未來的過程雖然一致,到了中年,那樣的未來卻已經成真, 是實際的當下。我們之中表現得較好、理得當的人,可以享受中年帶來的種種新挑戰,在回顧人生故事時,說出正面、積極的故事。
相反地,對想法、計畫和期望實現得太少的人來說,中年成了失敗、憤怒和挫折的時刻。這不只是推測,而是精心設計的心理學研究得到的資訊。

中年再一次表現得像我們人生的中心點——這是青春渴望與成熟現實衝撞的時刻,老年的泰然還沒緩和這時的省悟。

中年人比較容易擔心未來無法控制他們的人生,雖然中年其實是許多人社會權力與經濟能力最強的時刻。另外,在中年時期,人對新狀況的反應開始變得保守, 他們愈來愈努力阻止壞事發生,而不是努力提高好事發生的機率。

中年人也比較確定他們的自我認同,變得更誠懇、更「和善」,似乎更渴望投入許多活動,更積極幫助年輕人。

我認為,人生不同時期的思考方式,主要依據的就是我們遺傳到的基因 —— 那是個人版的「生命時鐘」。

無論同不同意「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那麼驚人的觀念,現在大部分的心理學家都相信,人類的頭腦在中年的確會繼續發育。

中年心理發展這首交響樂的一個明顯旋律是「控制」。控制有幾種不同的意義,而中年人對其他所有人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控制力都很強大,但他們的確很擔心控制的問題。

許多行為學家認為, 藉著動物對環境的掌控程度(自覺能避免疼痛和困乏, 或是尋覓資源或安適的能力),可以衡量動物的福祉﹔同樣的,很多心理學家也認為, 人類福祉主要依據的是差不多的事。

這種控制的概念, 以最粗略的方式把人分成兩類, 一類相信人生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下,另一類相信人生會帶來種種境遇,自己只能被動反應。對這類事情根深蒂固的想法,很可能在年輕時發展出來,大概是根據我們的基因和經驗,不過等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有充足的人生經驗,能確保我們對自己掌控能力的認知,更深刻地銘記在我們的性格之中。

覺得自己有能力控制的人,通常有比較高的成就,比較積極活躍,沒那麼焦慮,比較能克服逆境,身體比較健康,而且似乎比較快樂。雖然一直相信你能塑造自己的未來,可能讓人很有壓力,但即使累人,即使有時大錯特錯,這種對自己能力的盲目信仰卻似乎非常有益。

我們最重要的一種控制形式,是調整及操縱自我認同的能力。我們所有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同——總合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 以及我們在社會的地位。但心理學家不覺得這種認同是固定不變的。真相恰恰相反﹔雖然我們的自我認同很關鍵,但它應該是處於持續變化的狀態,永遠都會反映變動的環境和個人的態度。

我們從心理學研究裡知道,中年的一般趨勢是, 我們的自我認同都從有韌性的那個極端,移到不穩定的那個極端。最後的結果對女性或許比較重要, 因為平均來說,她們的自我認同本來就比較不穩定。

中年心理交響樂的第二個主題是「保守」—— 社交和政治的保守

人到了中年應該不會變得比較不愛交際,而是比較會選擇他們交際的對象,把自己的社交能量投注在所選擇的少數重要對象身上。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樣的改變符合人類生命藍圖的某些理論。他們認為人類年輕時,人生似乎朝遙遠的未來延伸,和其他人互動的目的是取得資訊 —— 資訊是極為重要的人類資源。人類進入中年時, 時間突然變成有限的資源,而他們的社交目標, 從收集知識轉變成和其他人產生情感連結。


おっさんブレイクダンス╱跳超屌街舞的歐吉桑

10 中年人真的比較憂鬱嗎?


青年會比中年人快樂, 這並不難理解 —— 他們美麗、年輕、肩負的責任少、離死亡很遠。至於老年人為什麼會比中年人更快樂,研究者想到一些很巧妙的可能。一個原因是,隨著年紀變大,野心變小,目標變得比較實際,所以老年人設下的目標比較少失敗, 才會因而比較快樂。另一個可能是, 不快樂的人在中年比較可能死亡,所以「強化」的族群裡,年老存活者中快樂的人超乎比例的高。

11 中年人的心靈碎弱嗎?

中年常常被視為注定不愉快的時期,這階段的人生最容易受到三種人類苦難侵襲,也就是憂鬱、焦慮和精神病

中年的臨床憂鬱症極為重要。我們所有人遇到人生中不幸的事件,都可能體驗到強烈的悲傷 —— 這是「反應性憂鬱症」—— 不過「臨床憂鬱症」主要的成因則源自個人的內在。雖然「反應性」和「臨床」憂鬱的差異,比精神科醫師以前認為的更模糊,但臨床憂鬱症的特性是有長時間不間斷的悲傷﹔罪惡感、自責和覺得自己沒價值,會形成自我挫敗的循環。

憂鬱的心理狀態不只影響心情,也與記憶力衰退、認知表現變差有關, 還會在腦部掃描時出現不尋常的腦部活動模式,甚至可能延續到憂鬱發作結束以後。

已婚人士比較少提出憂鬱症的症狀。或許是因為他們比未婚的人少有憂鬱的情形,而不是因為已婚的人比較會瞞著他們憂鬱的情況。不過, 這並不一定表示婚姻自然能「防止」憂鬱, 否則反過來也可以說,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人比較不可能結婚或維持婚姻狀態。

雖然我之前對佛洛伊德不以為然, 但養成過程的經驗會影響人們在中年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這點倒是無庸置疑。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中年對憂鬱症最重要的影響是人在社會階層的位置。他們甚至懷疑,人們提出的婚姻、父母關愛、教育和就業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許多其實只是展現了社會地位無所不在的影響。

我們知道人們身處社會低層會不自在,在同樣地位的動物其實也會明顯表現出承受壓力的跡象,例如行為異常、不利的社會互動,以及健康不佳。進一步來看, 所有地位低的社會性動物都會面臨這種問題, 心理疾病只是這問題在人類身上的異常顯現。

理學家一向把中年看成是,自我轉變、心理變化的連續過程所導致的一連串心理壓力和危機(而且重複出現)。然而,最近專家已經開始認同中年人普遍抱持的想法:其實是日常微不足道的煩人小事,讓他們陷入缺乏活力而有害的悲傷。

所以, 中年人自然的心理策略, 是主動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中年人終於學到,怎麼讓情緒避開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打擊的循環, 轉而用果斷、專注、有效率的方式處理人生。

12 所以……中年心智活躍的祕訣是什麼?


耗費心力的工作會讓中年人不會僵化。

研究也顯示,中年工作對女性特別有益,許多女性照顧子女一段時間之後「重見天日」,進入勞動市場。不過研究也顯示,工作和許多事一樣, 應該適可而止。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長時間工作(每週不只四十小時, 而是五十五小時)可能對中年人的推理和語文測驗結果,有負面的影響。

飲酒對於心智運作有超乎意料的影響,有些研究顯示,每星期至少喝一杯含酒精飲料,能改善中年人幾種認知測驗的表現,增進認知彈性, 甚至能增進認知速度(當然不是喝酒之後立即的結果)。酒精可能的好處似乎在女性身上比較明顯﹔而且驚人的是, 大量飲酒(超過英國政府建議的飲酒量)仍然有同樣的結果。

認知能力是遺傳性狀﹔ 如果說人類會對心智能力的哪種面向避而不提, 那一定非這個概念莫屬。

但如果認知能力對人類那麼重要,卻又不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遺傳,那就奇怪了。畢竟,如果不能遺傳, 認知能力就會是發展中的人和環境互動的結果,但這樣的互動又不明確, 全憑偶然。認知能力是人類這個物種固有的特質,所以多少也是所有人身上理所當然固有的特徵,像各種其他的事一樣, 被滴答響的遺傳發育「生命時鐘」加諸於我們身上。

我們已經看到,中年人的確常有優越的認知能力, 情緒的反應可能比較小,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沒那麼敏感。那麼, 如果中年人的確固執己見,我認為他們其實有演化上的好理由。中年人控制了大部分人類社會的日常活動(甚至看起來是由「老人」黨派統治的社會也一樣),所以他們的果斷與堅持有助於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有些證據顯示,人在中年時期會變得比較討厭風險, 因此不那麼樂於做出獨立的決定。所以,如果他們真的變得固執己見,那是因為他們發展出一種傾向,想在做出決定之前固執地尋求共識, 這和中年人常常被指控的專橫獨斷大不相同。中年頭腦除了改變自我堅持和做決定的方式,也擅於將注意力轉向內在。

人類自有史以來, 年輕人一直擅於創新、創造和文化變遷, 中年人則擅於分析、計畫、組織和文化延續。這種思考方式的專門化現象,並不是社會強加的結果。我們的頭腦在不同生命階段會發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而思考方式的專門化是腦部改變無可避免的後果。

我認為, 中年人不是靠「經驗」勝過年輕人, 而是靠我們可以稱為「洞察力」的特質。研究證質,中年人特別擅長「見樹也見林」。實驗顯示, 他們可以握有更大量的資訊, 也可以「退後一步」,用全面的角度, 將事情放在脈絡中思考, 不會被細節迷惑。

中年人也比較擅於委派工作和職責, 也許是他們擁有全面的洞察力,因此比較容易指導其他人。

13性事告終?(概論)


長期婚姻的回溯性研究中,性行為的頻率據說在第一年會大幅下降,降幅高達五O%。在這個早期階段,沒有婚前性行為的夫妻,性生活頻率減少得似乎更快。如果不用結婚日期,而用性關係開始的日期當作起始點,性行為似乎下降得更劇烈。

不同人種的夫妻比同人種的夫妻更常有性行為,比較常爭吵的夫妻也更常有性行為。另外,表明要生孩子的確會增加性行為的頻率, 不過成效卻意外不佳, 即使比較年輕的成人也一樣。

人類的性幾乎完全發生在腦內。我們進行性行為主要是為了情感、社會或心理的原因,也難怪要區隔性和思想那麼困難。

中年性生活改變的第二種情況,是進入腦部的性訊息品質下降。我們由五官接受性刺激, 而我們先前已經看到, 中年的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不再敏銳了。另外,觸覺對性興奮尤其重要, 卻下降得最劇烈,我們分辨細微觸覺刺激的能力在中年會下降一半。常常號稱在中年會造成性生活改變的第三種生理改變, 是荷爾蒙濃度下降。

所以, 性行為頻率下降的生理原因其實被高估了,相反地, 性的心理面向最容易改變。

生育力通常在二十歲左右達到巔峰,之後到四十歲之間, 只會緩慢下滑。接著生育力才會真的消失, 這發生在中年時期的早期。再過至少十年才會停經,而生孩子的事在更早之前就已停止。因此,停經時通常不是生育能力消失的時候 —— 生育能力早已消失,停經只是確認了這件事。

15 危機?什麼危機?

男性人類的身體在四、五十歲時的確會改變。失去平衡, 製造血液的速度緩慢, 抵抗力下降, 睡眠變得不規律。不過,男性重視的是骨骼、肌肉和精力。

骨質密度在接近四十歲時達到巔峰, 之後逐漸下降, 不過男性的骨頭直徑會增加,以彌補這個狀況。骨質密度降低是所有人類族群都會發生的情形,但直到五十歲之後, 降低的狀況才變得劇烈。

中年男性最常發生的健康問題是關節疼痛和背痛。

平均來說,男性四十歲之後每年會變矮一公釐,有些人的身高最後可能減少到七公分那麼多。

男性擔心不舉,而這樣的擔心會影響勃起, 所以勃起功能障礙的起因常常主要是心理因素。

男性常常認為性交「失敗」是自己的錯, 當然了,性交的確主要取決於男性性興奮, 這是生物學上無可避免的事實。性交「失敗」會劇烈衝擊男性對自己的性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 男性的情況比女性嚴重。更糟的是,男性也擔心伴侶會覺得,性交「失敗」是他們對女性魅力下滑的沉默批評﹔研究顯示,這的確是許多女人心中的想法。

頭腦是人類最重要的性器官,這在勃起功能障礙更是顯露無遺。

中年會讓男性突然渴望討好年輕女性,還可能拋下中年的伴侶, 和新歡跑掉,這或許是男性中年最常見的陳腔濫腔。

有些證據顯示,女性的選擇其實是人類戀愛結合的主要驅力,而男性只能遵從。約會廣告裡,女性傾向於提供關於年輕、美麗和活潑的資訊,而男性提供的資訊則和地位、財富和就業狀態有關。

中年危機迷思的第三個元素是,中年男性會經歷重大的心理動盪,使得他們面對人生的新態度不恰當得可笑。

按這種說法,中年會讓人重新內省,意識到迫近的死亡,因為缺乏個人成就而恐慌,發生認同危機,不顧「繼續做差不多的事」。這些情況應當會造成憂鬱、焦慮和荒謬的反應。

男性的確表示有中年心理改變的情況,但他們提到的改變其實和重大的內心情緒重組無關,而是和衰退的認知能力有關。最常見的問題是注意力變差、疲倦、易怒、記憶衰退,這一串症狀反映的是感覺上而非實際上的衰退,總之幾乎無法顯示有一波強烈的中年男性困擾。
那麼中年男性的幼稚行為呢?我究竟為什麼買了輛蓮花跑車?在這方面,心理學告訴我們的不多,我們只知道,並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中年男性幼稚化的心理。

最重要的是,中年危機是個好故事。我們都喜歡故事,至於故事是不是虛構的, 並不重要。或許虛構的故事更好。中年危機的概念太簡潔且好吸收, 雖然沒有心理學的根據,卻讓人忍不住相信那一定是真的。這概念太順理成章,而且無疑地很有趣, 以至於連男性都愛談論中年危機。讓它更吸引男性的是, 這是種抽象的概念,可以輕鬆地把任何小變動和恐懼納入其中,鎖起來,藏在看不到的某個幽默容器裡。

人口統計學家已經告訴我們,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發生了什麼事。現代女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比較取決於她們在做什麼,而不是她們嫁了什麼人,因此她們面臨了優先順序的衝突。簡單來說, 女性必須選擇,是要犧牲社會經濟層面的成功,早點生孩子﹔或是建立成功的職業生涯,有著高收入又彈性的工作,等到有強力的立場可以交涉到暫休,才暫停工作、建立家庭。做這些決定時,金錢似乎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無標題

17 真的有「空巢症候群」嗎?


中年最普遍的現象之一是子女離家。

空巢症候群符合人類中年「明確、突然、獨特」的三特徵。所謂明確,是子女通常在父母的中年時期離開﹔突然是指他們離開的行動相對而言令人意外﹔ 獨特是指人類的子女通常是按自己的意志離開。獨立的衝動在青春期的行為中根深蒂固。

與其著眼於最近才發明出來的「症候群」,我們應該問的是: 巢什麼時候注定要空?現在的孩子是在「不自然」的時間離開父母家,所以才讓父母更難承受他們的離家嗎?
空巢期另一個有待解答的面向是, 子女獨立時,「應該」和父母疏離到什麼程度。我們常假設史前人類會組成遊牧的小型團體,各以幾個大家庭為基礎,不過我們對人類演化史上大部分的家庭和社會結構的了解, 其實少得驚人。我們不知道環境和文化的影響, 會讓成年子女待在父母身邊,還是會把他們趕走。

家族也可能散開, 以免為了稀有的資源而起爭執。

已開發國家裡,經濟需求嚴重扭曲了空巢現象。

18 明天你還會愛我嗎?


聯合國公布的估計資料指出, 到了四十九歲時,八九%的人類都會結婚。

「愛」通常有幾個階段。最初愛上另一個人時,愛完全是腦內的現象。接著來到令人興奮的階段, 雙方經過彼此激烈的心理重組 —— 他們對彼此變得天真,把彼此理想化,否認對他們心儀對象的任何批評。這個愛情階段不只是心理現象,身體的化學狀態也發生變化。

研究顯示,中年關係的失敗是某些負面影響作用下的結果,這些影響對較年輕時的關係失敗都沒那麼重要。

中年伴侶太擅於潛意識的溝通,所以他們常常不需言語討論, 就能交涉出輕鬆但沒有愛和感情的關係。

研究顯示,已婚女性的自尊比較取決於婚姻中感覺到的愛情承諾, 而男性的自尊和性生活比較有直接關係。在不快樂的婚姻中,女性表述身心健康問題的比例比丈夫高。如果開始關係諮商,女性比較容易有負面情緒,男性則容易自我防備。

男性表述的婚姻滿意度高於女性。這當然可能是由衷的威覺(我們知道男性可能天生樂觀), 但也可能是反映了男性比較不會透露問題。

研究也顯示, 對男性而言,結不結婚比實際的婚姻「品質」更重要。除了前面提過性愛的重要性, 男性婚姻幸福的另一個因素是, 他們感覺到關係中維持了「正統」的性別角色。
這種需求甚至強到, 同性夫妻在關係中也發展出類似的失衡狀況, 顯示人類劃分關係角色的驅力甚至比生殖的欲望更普遍。

哺乳類的一夫一妻制並不常見。所有哺乳動物中, 只有三%到五%是一夫一妻制,然而,別種動物比哺乳類更常實行一夫一妻制,大約九O% 的鳥類是一夫一妻制(有連續式,也有終身一夫一妻),同樣地, 大部分的鳥類是由雙親照顧後代。然而, 一夫一妻制在我們的近親之中並不常見(巨猿不是一夫多妻,就是雜交制), 所以非常久遠的過去某個時候, 人類的祖先可能並不是一夫一妻制。

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裡,大部分已婚的男性只有一個妻子, 這通常反映了他們的社會或經濟地位。另外, 如果男性娶超過一個妻子, 通常是「繼承」自其他已故男性親戚的妻子,這情形一般發生在男性的中年時期。一夫多妻婚姻常見的模式是,有個備受疼愛而優越的大老婆和丈夫以一夫一妻制過了很多年,他才娶其他妻子。

對其他物種的研究顯示,想知道某種動物的生殖模式是否為一夫一妻制,有些簡單的數值可以當完美的指標。例如體型就是很好的指標,一夫多妻的靈長類,雄性的體型通常是雌性的兩倍大, 而長臂猿是一夫一妻, 雄性和雌性則體型相同。人類男性的體型大約是女性的1.2倍,和大猩猩的二比一差距較大, 比較接近長臂猿的一比一。

雜交物種的雄性睪丸大,還有獨特的精子形態,以增加牠們精子在多次交配的雌性身上贏得衝向卵子的賽跑﹔ 相較之下, 人類的睪丸比較小,精子顯得非常沒活力。

許多人類學家現在認為, 社會對連續式一夫一妻制不以為然,但我們目前的終生一夫一妻制其實是人工的產物,是我們面對宿敵時做出的情急反應, 那些宿敵就是農業和定居的生活。農業革命之後,人們被迫比鄰而居,而一夫一妻制度化或許單純是人們對此的應對之道。在這些狹窄、貧困的狀況下,男人更不能為了性而彼此競爭。這個論點認為, 被迫的終生一夫一妻制成功地壓抑了這種毀滅性的競爭,這甚至能解釋為什麼許多社會對於通姦會有過分殘酷的處罰。

非要說的話, 女性外遇的原因就更複雜了。懷孕和哺乳的負擔是她們在承受,所以狩獵採集的女性要有一對一之外的性交,想必有很具說服力的理由。

結語

所以中年有各種風貌, 包括:
﹒ 是人生的四十到六十歲間。
﹒ 是「生命時鐘」和「死亡時鐘」的平衡時期。
﹒ 是人類後生殖期的獨特階段,但天擇仍然作用在這時期的人類身上。
﹒ 我們的角色改變, 從生育和養育變成提供資源和保存文化。
﹒ 「體細胞」(soma)真正開始顯得可以拋棄。
. 這時人類利用能量的效率驚人。
﹒ 己知的宇宙中最聰明的動物達到認知的巔峰。
﹒ 感知的時間本質、意義、價值和急迫性都改變了。
﹒ 人生的成就從青春的希望,變成實際而無法避免的現實。
. 我們的認知與情感達到完美的平衡。
﹒ 我們精神穩定的美妙時光。
﹒ 我們和彼此差異最大的時候。
﹒ 生育力逐漸衰退,性有了新的意義。
. 這時照顧現有的子女比產生更多子女更重要。
. 這時男性的生育地位和女性差異最大。
﹒ 不論別人怎麼說,這時候我們還能生下健康的寶寶。
﹒ 是自由性交、無避孕的夫妻最後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光。
﹒ 雖然受到種種因素阻撓,伴侶關係仍然是最穩定的時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褶 Life(3) 古亭景美線段

經過上周的總統大選後,想說可以好好地規劃路線,這週末再來享受我的Bike Life,沒想到天氣預報一直恐嚇著我:「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 哇靠,早上起來,天色是有些陰暗,查了yahoo天氣,竟然下雨機率僅20%,趕緊重新考慮騎車的路線。 這次的目標是新店溪。 想說從哪邊切入比較好,唔,從師大路那邊進古亭河濱公園看來是不錯的選擇,要是下午真的下雨,就在師大路那邊晃一下午也比較安全。 查了google map,怪怪的,不知哪邊是公園的入口處。 不管了,到那附近再說,總有路口的。 結果是......迷路了。 -___-||| 到師大路跟兒童交通博物館那邊,就是看不到古亭河濱公園的入口。 沒辦法,走確定知道的路,以前新店上班時,總是從思源街接到景美堤外便道,果然,從那邊進去就對了。 (後來從古亭河濱公園也騎到中正河濱公園,才發現,那邊只有很小一條汽車進來的道路,真的很難找。 建議從思源街沿自來水廠那邊進來比較方便。) 就目前騎的3個線段而言,沿景美溪新店溪的河濱是最好騎的了,路又寬廣又平直,要飆車也容易。 看看地圖,只到舊橋就沒了,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完工咧...... 這樣,之後還可以直接騎到動物園咧!! 這個線段有較多的網球場地,靠古亭河濱公園那邊還有羽球場地,騎車的族群跟前兩次的線段比較起來,嗯,在地居民比較多(關渡到淡水則是遊客特多),應該是方便的緣故吧,騎Dahoon折疊車的人也比較多,莫非這附近有Dahoon專賣店?! 終點出來就到景美夜市一帶。 不錯的塗鴉作品。北市很多自行車道旁的圍牆,是開放給民眾塗鴉的。 (旁邊有 borther的簽名,莫非這是傳說中塗鴉客brother先生的作品?! 但......割腕的少女 ...... 繪在自行車道的旁邊,想表達什麼咧!?) 在終點處有很大的Taipei Cycling Mark。 雖然一開始有些小迷路,但也剛好繞到了兒童交通博物館......的外面,跟小丸子的看板合照。 門票太貴了,也聽有人說其實有些不值得,所以也不打算買票進去。 >___

能力並非來自於神來之筆

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事實上,能力差的人,常是太期待神來之筆的人。 具體來說就是,他們覺得,一旦某個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沒有被掌握,那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狀態好,就可以讓周圍世界如我所願;我狀態不好,周圍世界就不能如我所願——倒推後其實是這句:當外界不如自己所願時,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們認定,自己是能輕鬆掌控世界的,而狀態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因這一邏輯,他們花很大力氣去調整狀態,還會花很多時間去等待自己狀態好,而不懂得,關鍵是持續投入,瑣細努力即可累積出成功。 能力是建立深度關係的副產品,而建立關係時,比努力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你不是自戀地將自己意願強加在這一事物之上的,而是臣服於這一事物。不是你個人太牛逼,所以掌握了這一事物,而是你臣服,放下自戀,放下預期和判斷,放空自己,然後你就可以與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 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一旦有“我這個人失敗了”的感覺,一個人就會體驗到,伴隨著自我崩塌感的,是無力感,即你感覺暫時發不出力量了。其實,只是你暫時控制不了外部事物而已。 成功者會相對擁有更多神來之筆,但絕非“一直擁有”,且“神來之筆”之所以會有,是大量投入而與事物建立了關係的結果。 總結一下,要破除對“神來之筆”過於期待而不受挫的心理,需要懂得這樣幾點: 一、能力是建立了深度關係的結果; 二、建立深度關係需要持續的投入; 三、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不是將你的自戀強加於事物之上,而是放下自戀想像,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實規律; 四、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制,取決於那一刻我的內部狀態,這是嬰兒式全能自戀心理的殘留; 五、一受挫,就覺得“我整個人不好”,也源自全能自戀心理——我和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所以我能控制一切,否則就意味著一切都是我控制不了的; 六、關鍵不是要神來之筆這種好的感覺,而是如何處理挫敗感。 -- 《巨嬰國》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