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0的文章

超危險特工˙精武風雲˙Robin Hood

這個月真的是有些忙,工作耗掉了我大半的精力,連帶的blog也停擺了一陣. 趁著周末,先趕電影的進度,兩天看完三部電影(原定是四部,但晚上還有個演唱會,想說不要太拚),先後看完了「超危險特工 RED」、「精武風雲」、「羅賓漢 Robin Hood」. 基本上都是純動作娛樂片,既不存在著什麼樣的啟示,也不隱含著什麼樣的哲學. 就只是打發時間,放鬆心情的電影. 要以節奏而論,「超危險特工」是優於其他兩部的,以大牌而言:【羅素克洛 + 凱特布蘭琪】、【布魯斯威利 + 約翰馬可維奇 + 瑪麗路易絲帕克 + 摩根佛里曼(基本上只是配角) 】、【甄子丹、舒淇(老囉)、黃秋生(演技優)】,算是都有吸引人去看的角色. 印象比較深的還是「超危險特工 RED」,RED = Retired Extremely Dangerous,這故事裡存在著一個道理:「不要小看老人家」,裡面的老頭一個比一個凶狠;不過不知是不是因為要開始注意老人票房(畢竟先進國家都有高齡化社會的現象),怎麼老布可以啪到個正點年輕妹妹,這應該是很多老男人的夢想吧. 「陳真:精武風雲」中的動作沒有想像中的優,雖然動作導演是甄子丹本人,不過裡面的動作除了一開始的戰壕部分,後面的動作廠景新意不多,還是要跟袁大師好好地學啊. 順便寫下上周看的卡通:「玩具總動員3 Toy Story 3」、「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 「Toy Story 3」的表現依然出色,不管是故事流暢度,動畫表現,都是一流的,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比較亮眼的角色登場 (比較亮的就是kenny啦!),故事尾端力度也弱了些;想到這會不會是最後一集,感到宛然,胡迪、巴斯光年、蛋頭先生……,再見! 「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則是出乎意料的好看. 劇本是改編著名童書【如何馴服你的龍】,所以劇情是經過保證地,動畫、節奏表現都是上上之選,看完之後,個人認為是把「Toy Story 3」給比了下去的,沒看過的朋友,會推薦看看. 哎呀,這個月真是忙,舊片部分只重看了「楚門的世界」、「變形金剛 2」、……!(好像不能再寫了,會被人家誤會我很悠閒的…… –___-|||.)

Software Requirement Patterns

把RA/SA 的課程教完了,最後一堂就是"Software Requirement Patterns". 這本剛閱讀的時候已經覺得是很不錯的書了,實際在教一些沒做過RA(需求分析)的學生時,才發現這本真的是讚到不行的一本實踐指南. 即使你對需求要問些什麼沒有概念,只要按照書裡面的相關pattern,一條條地去詢問客戶,探訪出答案,這樣的需求文件完成度是相當高的. 我給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是當RA人員必讀的兩本書之一:《Software Requirement Patterns》、《Mastering.the.Requirements.Process.2nd》. 由NOOP網站評出的一份排行榜,名稱為“ Top 100 Best Software Engineering Books, Ever ”。 列出100本頂尖的軟體發展書籍,主要根據以下標準來評選: 1) Amazon的流覽次數 ; 2) Amazon的評分; 3) google的點擊次數; 4) 是否得到 Jolt 獎 (一本技術書籍只有在獲得了Jolt獎之後才能真正奠定經典的地位)。 《Software Requirement Patterns》並未放在這名單上面,但接著作者又寫出了一個“ Top 50 New Software Development Books ”排行榜,還是把這本放了上去. 書的Part 1,主要在說明Requirement Pattern Concepts. 裡頭敘述了Pattern應包含的內容: 基本細節:模式聲明、自己的領域、相關模式(如果有)、預期使用頻率、模式分類以及模式作者。 適用性:模式適用於什麼情況?以及什麼時候不能適用? 討論:如何編寫這種類型的需求?這種類型的需求需要考慮什麼? 內容:這種類型的需求必須描述什麼?可能描述什麼額外的事情?這是模式的核心內容。 模板:編寫這種需求的一個出發點。 實例:使用這種模式的一個或多個典型的需求。 額外需求:這種類型通常跟隨什麼需求?這種類型的需求可能需要什麼普遍性系統級需求? 開發考慮:提示軟體設計者和工程師如何實現這種類型的需求。 測試考慮:測試考慮當決定如何測試這種類型的需求時,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不用擔心工作被取代的革命性思考 有生產力的勞動才是所有繁榮的基礎 工作是必要之苦,滿足其他人的利益。這就是人家付錢給你的原因。 以前學生時期,不是那麼富裕的時候,連租處的家具有的都是去路邊撿回來整理一番後,再使用的。 後來工作,薪水越來越好時,有了勞動成本的概念,一小時的時薪約多少價錢,所以很多東西或事情,能夠用錢處理的就不浪費自己的時間了;久了,反而越來越不知道多出來的時間要做什麼了。 獲得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位置越高,會變得只需要管理時,其實心中一直有疑惑,管理者的產出到底是什麼? 增進下屬的產出?加快流程的進行? 不管是什麼,心中一直覺得這是資本主義的詭論,實際上我所付出的時間就是沒有 實.際.產.出 。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讓我重新回到工匠的思考。 是啊,不管身在什麼位置,做什麼樣的工作,只要秉持工匠精神,我會因為真實產出了什麼,而為自己感到驕傲;工作倫理在此又提升了一個理解。 我開始找回工作的樂趣。 書摘如下: 「傳統知識,過去一向是掌握在工人的手裡,如今,經理人卻把聚集所有傳統知識的重任給攬下來了,然後加以分類、表列,並把這些知識簡化為規定、法則,和公式。」 四處分散的工藝知識,集中到雇主的手上,再分割成一個個的小指令,以執行現在所謂工作流程的某一部分,再分派給工人。這個流程取代了原先的完整動作;原先的完整動作是根植在工藝的傳統和經驗上,由工人把自己心目中的影像和企圖,化為活生生的成品。於是,根據泰勒的說法, 「所有可能的腦力工作,都必須從工作場所中拿掉,集中到規劃或設計部門,……」認為這種區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工作流程更有效率,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重點在於勞動成本。 工作的認知面被放到單獨的管理階層,或是更厲害的, 一但這個流程設計好了之後,就不再需要後續的判斷或思考,技術工人就可以被工資較低的非技術工人所取代。 於是工匠知識就死掉了,或是以不同的形式,變成示範的東西,如流程工程

外面的世界

連續幾天隔壁公司的大樓,都有清洗工在請洗大樓外牆的畫面。 看著他們在吊車上認真刷洗的工作模樣,比對自己在辦公室裡對著電腦螢幕奮戰,真的是兩個世界。 就這麼盯著,想著會不會刷洗的外牆就突然打開,把這些人吸了進去,盯著,心的某一部分也被吸引過去似的。 就像青豆對著有著兩個月亮的世界,稱之為1Q84;我看著窗外的景象,對於自己身處的世界也開始模糊了起來。 那世界的空氣中明顯有著不同的味道。 我看著他們,心想,我是什麼時候跑到了現在的這個世界呢? 道路是在什麼時間點偷偷地轉彎了呢? 會不會是因為在那個高速公路下錯了交流道,而跑到了這裡來了呢? 我並沒有看見帶著懷錶的兔子或是笑面貓…… 想著想著,再回神時已經又是面對2次元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