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3的文章

網路讓我們變笨 - 筆記

實驗證實如果一個人眼睛失明,腦內處理視覺刺激的視覺皮質並不會就此關閉,而會快速被處理聲音的迴路取代。如果這個人學會閱讀盲人點字,視覺皮質會重新分配,用來處理透過觸覺傳來的資訊。 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部研究所的坎薇瑟教授這樣解釋:「 神經元似乎『期待』接收資料。平常的接收來源不見的時候,它們就會開始對最接近的東西產生反應。 」神經元隨時重新調適的能力,讓聽覺和觸覺得以增強來彌補視覺的損失。 「我們了解到神經不只有可塑的可能,這種可塑性還會不停運作。這是我們適應環境改變、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技能的方法。」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位領導研究員帕斯科里昂說:「神經系統在一生之中,正常情形下保持的狀態就是可以塑造的。」我們的大腦不停為了因應我們的經驗和行為而改變,在「每個感官感受、運動行為、關聯產生、獎勵信號、行動計畫,或是注意力〔改變〕」下都會重鋪一次迴路。 可塑性卻也在我們的行為上下了自己的決定論調。當我們透過重複生理或心理活動強化腦內特定的迴路時,這些迴路會把該項活動轉變為習慣。據多吉的觀察,神經可塑性的矛盾之處在於它既賦予我們靈活的大腦,卻也能把我們鎖進「僵化的行為」中。透過化學物質啟動的突觸將神經元串接起來;實際上,這也使得我們想要繼續運用它們形成的迴路。多吉寫道,腦內新迴路成形後,「我們會希望一直保持敢用的狀態。」 這就是大腦微調運轉的方式:例行的活動會愈來愈快、效率增加,而沒有用上的迴路會被剔除。 換句話說,神經具有可塑性並不等於帶有彈性:我們的神經迴路不會跟橡皮筋一樣彈回原始的狀態;它們改變後就會保持改變的狀態,而這個新的狀態當然不一定是讓人稱心如意的。壞習慣跟好習慣一樣,都能輕易烙印到神經元裡。 日常例行活動也有可能因神經可塑性造成腦內的不良改變。實驗證明了大腦可透過生理或心 理鍛鍊來建造全新、更強的迴路,但這些迴路也會因為長期忽略而減弱或消失。多吉寫道:「 如果我們不再訓練思考的技能,我們不光只是忘掉這些技能,它們在腦內占的空間會轉給其他被練習的技能。 」 人類最早的地圖,不論是畫在地上,或是刻在石頭上,都跟幼兒塗鴉一樣粗糙。這些圖案後來變得比較寫實,能夠真實描出空間比例,而且範圍經常超出肉眼所見的空間。時間久了以後,這種寫實度不論在精確度或抽象程度上都更加科學化。製圖家開始使用先進工具,像是能指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