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預告剪輯讓人引起錯覺的電影。
看預告總會覺得這應該是一部英雄動作科幻片,但原著”小說”能夠入選2005 年美國《時代雜誌》所選出「1923 ~ 2005 最好的 100 本英文小說」書單,得到最高評價,與之同分的包括:《大亨小傳》、《麥田捕手》、 《第五號屠宰場》、《梅崗城故事》、《飄》與《發條橘子》等經典作品。
你會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有多動作呢?
抱著錯誤的心態去觀賞,我相信會很失落的。
但本書也是迄今唯一一本榮獲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Hugo Award)的Graphic Novel作品。
所以應該當作劇情推理哲學片來看待,則會有很大的滿足的。
劇情簡介:(Yahoo!奇摩電影是這樣寫的)
【守護者】一片是多面向的推理冒險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85年的美國,具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而美俄之間的冷戰造成的所謂的“末日時鐘”,永遠都設定在午夜前五分鐘。當超級英雄一個接一個被謀殺,這時候一蹶不振,但是仍然擁有正義感的變裝超級英雄變臉羅夏就決定揪出企圖破壞超級英雄形象的幕後黑手。當他重新和以往的戰友們聯絡,才發現他們都已經退休,而且其中只有一個擁有真正的超能力。變臉羅夏調查的結果發現這項陰謀涉及這群超級英雄的過去,也將對未來造成重大的災難。他和他的老戰友的責任是守護人類,但是誰又來守護“守護者”呢?
真是狗屁不通,寫這段簡介的鐵定沒看原著,也沒看過電影。
誰一蹶不振?一個接一個被謀殺(被謀殺的只有一個吧)?對未來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是誤導。
故事的主軸很單純,一群超級英雄曾經幫助美國政府在數十年裡處理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大大小小事件(地方暴動、叛亂、越戰……),而他們在連年征戰中,也都萌生了退意。
這群超級英雄平時都有著各自的普通人身份,並不以其真面目示人,而他們都有著各自的代號。這群英雄有「變臉羅夏」喬瑟夫華特柯維克、「曼哈頓博士」喬·奧斯特曼、「靈絲」蘿莉珍賈斯貝克、「智謀者」艾卓恩魏特、「夜梟」丹卓柏格、「笑匠」愛德華布雷克等人。
電影由「笑匠」死於非命開始,穿插美蘇冷戰,蘇聯擁有一推核彈,美國該如何處理,才能免於世界大戰讓世界和平?
藉著「變臉羅夏」的日記,抽絲剝繭,於是波瀾再興,過往的榮光與罪惡全找上門來。
每一段都穿插一兩個英雄,讓他們東奔西走,或是揭開往事與內心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段一段都獨立成為一個故事。
整個電影探討的主題相當沉重。
殺死一個人是兇手,殺死一百萬人則是英雄。
殺死一千萬人可以保住世界和平,你幹不幹?誰能承受這樣的罪孽?
在這裡,善與惡的界線消失,人性的問題誰都無解。
在我查的原著情節資料,電影跟原著相差不遠,看完電影後馬上就在博客來訂書。
你問我電影好不好看,我只能說好不好看的界線已經消失,重點是要不要看。
去看吧!如果你不是麻瓜,我會這麼建議的。(不過其實不會建議少年去看,畢竟有些是成人才能了解的世界深度。)
另外Soundtrack以為會以搖滾樂為主。
但是居然包括了多首鄉村歌曲和爵士樂,其中有我相當喜歡的的The Sound Of Silence、Hallelujah。
漫畫當代傳奇Alan Moore最具代表性評價最高傑作。
漫畫《守護者》原著由阿蘭‧摩爾Alan-Moore創作、大衛-吉布森Dave Gibbons畫圖、約翰-海格因斯John Higgins著色的《守護者》系列連環畫最早出版於1986年,書籍一經出版就被公認為美國連環畫的巔峰之作,並將美國的連環畫帶入了一個新時代。更對後來的《蝙蝠俠》等圖畫式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守護者》漫畫對影視作品的深遠影響可以輕易從最近很受歡迎的美劇《英雄》(Heroes)中一眼看出。還有動畫片《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也是受到《守護者》的啟發。
提到阿蘭‧摩爾,就會提到他的這部作品 ——「守護者」(Watchmen)。這仍然是一個有著「超級英雄」的故事,但是它的主題卻是基於犯罪及陰謀之上,和「超級英雄」拯救世人沒有關係。
在故事裡,「超級英雄」所要拯救的就是他們自己。特殊的時代背景使英雄們也變得冷酷而彷徨。他們中有孤僻而殘忍的自我執法者;有在人與超人的內心衝突之間掙扎的徘徊者;還有的則是退居二線,但仍自視為救世主的高權大亨。
「守護者」應該說是一部面向成人的作品。如果拋開作品中的性與暴力不談,僅僅在思想深度上,它也絕不是少年所能夠理解的。作品中充滿了一觸即發的緊張感,同真實的核危機所產生的壓力相呼應。故事中沒有了英雄主義,取而代之的是虛無,焦慮與失落。不再有善惡分明的正邪大戰,而是處在邊緣,勉強算得上好人的人同更糟糕的人的爭鬥。它的故事背景雖然是荒誕的,但它的人物性格卻無比的真實。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紐約,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英雄反被人們放逐。漫畫一開始便以日記的形式交代: 1985年10月12日,身為「守護者」成員之一的Blake被人從樓上扔下摔死了,本已被迫隱退多年的幾名「守望者」再次聚到了一起,調查這件謀殺案。然而,調查顯示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在謀殺案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陰謀……
《Watchmen》的作者是 Alan Moore,繪者是 Dave Gibbons;Gibbons 的線條工整細膩,無論是小框框還是大場面都掌控得宜,不過《Watchmen》除了精緻的畫工之外,還有堅實的故事架構撐在其中,這個部份,自然得歸功給 Alan Moore。
《Watchmen》的故事背景設定在 1985 年(《Watchmen》原來在 1985~1986 年間以月刊型式連載,12 期完結,正好一年)的紐約,絕大部份的設定都與當時的現實相同,但在《Watchmen》的世界裡,不以真面目示人的超級英雄們真實地存在著,只是大多已經退休。
Rorschach 這個名字,指的是有名的「Rorschach Inkblot Test」,即「羅氏墨漬測驗」,藉由紙上隨意形成的對稱墨漬讓受訪者自由聯想,並依此評估其心理狀態。《Watchmen》裡 Rorschach 的真實身份在中段才被揭露,而當他以 Rorschach 的樣子出現時,包覆在臉上的圖樣就是一直在變化的對稱墨漬──這似乎在暗示:Rorschach 可以是任何表情、任何身份,端視他面對著的人如何看他。
而《Watchmen》並不是書中任何一個角色或團體的名字,事實上,這個書名出自羅馬詩人 Juvenal 的警句:「……But Who will Watch the Watchmen?」,在《Watchmen》的故事裡,這個警句常出現在街頭噴漆示威字樣當中,卻從來沒有被完整的寫完。街頭幫派在噴漆時,自然是提出對超級英雄這些警備者(watchmen)的質疑,但在 Alan Moore 的敘述裡,咱們不難發覺,這些超級英雄們在被需要的,大家都認為他們的付出理所當然,但在引發爭議的時候,平常人的崇敬馬上會被恐懼取代、將他們棄置。而超級英雄們所面對的自我質疑、角色定位、情感依歸及情緒崩毀,都沒有任何人看顧關心。
參考資料:
片中角色簡介
Watchmen wiki
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http://www.wretch.cc/blog/chaoness/1732919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