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二人生˙空間地圖

633640877514400000 0010064971

最近耐著性子看完了:第二人生 Second Lives 。

「第二人生」是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開發的3D互動平台,有別於打鬥式的線上遊戲,「第二人生」著重社交與人際,發展出多種社群及經濟活動,遊戲裡流通的虛擬貨幣可與現實中的美元兌換。這個「分享」又「開放」的競爭市場已超越遊戲,複雜度不亞於真實經濟體。
但實體為什麼要進駐虛擬,而虛擬又怎麼反攻實體?

不論何種原因驅使我們進入這個國度,「第二人生」都反映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這裡,原本地球上匱乏的資源都變得富裕無比。
作者提姆‧蓋斯特將與我們一同探索這個「新地球」。

夠了,真是令人作噁又悲傷的遊戲。

如果真的進入了所謂的”第二人生 “,那真實的人生又算什麼?

所謂的自我是從多個面向組成的,當我們太習慣於虛擬的角色時,我們的自我該如何重組?
心或靈魂這檔子事,又該寄宿在那兒呢?
真實的世界或是虛擬的世界?

邊閱讀第二人生時,就一直讓我想起1999年看的空間地圖,後面的幾章討論網路空間及網路靈魂。

空間地圖是這麼描述著:

網路空間形成之後,我們同時面對兩種世界,一個是科學講的實有世界,一個則在另一種真實層面中運作。

網路空間可以算是一種電子的「思想的實體」。在純粹物理主義的宇宙觀之下,人心中一些非物質層面的東西流離失所,只能到網路空間來抒發。

我們正在創造一個非實有的生命存在空間。事實包含不可輕忽的心理社會意義。

網路空間令人著迷的一大特點是,它提供的集體使用的精神舞台不必等到死後才可用,活著的此刻就可以登上去。

這些幻想的環境「可給人們機會表達多重的且是未探索的自我層面」。
這與面具有相同的作用。演員和巫師都證實,戴面具非常有助於轉換心境,躲在面其後面的人可以立即「變成」風神、猴精或驢子。

萊因戈德在《虛擬社區》中說:「假如你每星期要花掉七、八十小時扮演你幻想的角色,就設有多少時間過健康的社交生活了。」恐怕也沒時間做任何事了。
曾有一位泥巴客宣稱:「這比我真實的人生還要真實。」多麼可悲的話!

我們要切記,所有的文化中都有這種「另一個」世界存在。例如,中古時代的基督教徒有但丁描寫的靈魂世界,古希臘人有奧林帕斯山的眾神和各類其他的仙妖,澳洲原住民有夢境之靈的世界。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希臘諸神與夢境之靈都和電棍劇人物差不多空洞(事實正相反),我只是要強調:多層次真實乃是自人類文明之始就有的東西

些泥巴客體驗生活乃是「來去自如地穿梭於真實世界和一連串的虛擬世界」。他們顯然會覺得這些一個網路自我越來越「真實」,以至於要質疑:肉體的自我憑什麼獨佔優勢?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有肉體的自我」真的會死。假如網路自我喪命了,甚至主機電腦當機了,整個泥巴世界消失了,總可以重新開機找回來,或是另行創造一個自我重新開始。扮演新角色的經驗不會和前一個一模一樣,但相差再多也不至於像心臟停止跳動的真正死亡那樣。

研究哲學的克莉絲汀˙魏特罕曾指出,因為我們可以在線上徹底改造「自我」,許多人就以為真正的心理轉變那麼困難是划不來的,這種想法也許更令人憂心。假使我們真能在網路空間裡徹底「重新發明」自我,這等於是說,自我觀念是可以不斷重塑的,而且要怎麼塑造它都由自己

我並不是在否定網路提供自我延伸新空間的事實(這卻是高度公開的自我)。我的用意是要指出,在線上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自我延伸也會在我們「離線」的真實生活中發生。離線生活的自我延伸當然不可能像網路空間裡的那麼富有戲劇性,但這些自我延伸或自我推斷畢竟是在進行著的。

我的「自我」之所以存在,當然是因為有一個有形的身體在那兒。然而,「我」並不絕對局限在那個身體的空間之內。「我」的最根本存在還是非物質的精神生命,這個道理笛卡兒早已悟出。

史丹格憧憬未來我們都可以將自己下載到電腦中,在網路空間裡創造整批青春美貌永駐的翻版人。這些活在網路世界裡的影像不會老、不會生病、不會生皺紋,也不會疲倦。「網路空間的永恆現在如同青春之泉,浴於其中就可恢復青春的亮麗。」

按超向主義者的想像,混合各種新科技的力量,包括基因工程、細胞修復等,就可能使肉體永生不朽。但是,科技尚未進步到那麼精銳之前,大家該把腦力下載到電腦中--權以網路空間為等候室。

此類的網路永生、網路復活的幻想,都是在以數位形式再構靈魂。相信人的「精髓」可以脫離形體而化成電腦碼,顯然就是駁斥唯物觀所說的人類只是物質構造的成品。肯定非物質存在的人士進而聲稱,非物質自我可以在肉體死亡後永遠「活」在超越有形空間和時間的境界,這又把我們帶回到中古時代基督教二元論的靈魂界。我們從網路空間的相關討論中看到的是靈肉並存的二元思想,肉體會死亡,非物質的「抽象存在」則有可能永生不朽。這假定不會死的自我,這應該可在肉體死亡後繼續活在數位世界裡的東西,我稱之為網路靈魂。

印度教徒相信靈魂轉世是包含道德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在真正「覺悟」的時候終止,此後不再輪迴。

古代畢達哥拉斯哲學的信徒認為,靈魂本來是道德性的存在。他們尤其要求不斷淨化靈魂,而且謹守行為規範、刻苦生活、齋戒。反觀網路靈魂,並設有道德原則可循。網路科幻小說雖然描寫轉世和不朽,卻絕不提道德責任或倫理規範。

令人憂心的是,從網路空間生成的這種二元概念的後勢發展只會增強,不會消逝,只要有越來越多的通訊媒體、工商企業、報紙、雜誌、購物中心、大學課程、圖書館、目錄、資料庫、遊戲等持續上線,我們就會被迫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待在網路空間裡,由不得我們願意或不顧意。

看看目前線上遊戲的廣告越來越多,不禁為我們下一代煩惱,他們的靈魂將何去何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褶 Life(3) 古亭景美線段

經過上周的總統大選後,想說可以好好地規劃路線,這週末再來享受我的Bike Life,沒想到天氣預報一直恐嚇著我:「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 哇靠,早上起來,天色是有些陰暗,查了yahoo天氣,竟然下雨機率僅20%,趕緊重新考慮騎車的路線。 這次的目標是新店溪。 想說從哪邊切入比較好,唔,從師大路那邊進古亭河濱公園看來是不錯的選擇,要是下午真的下雨,就在師大路那邊晃一下午也比較安全。 查了google map,怪怪的,不知哪邊是公園的入口處。 不管了,到那附近再說,總有路口的。 結果是......迷路了。 -___-||| 到師大路跟兒童交通博物館那邊,就是看不到古亭河濱公園的入口。 沒辦法,走確定知道的路,以前新店上班時,總是從思源街接到景美堤外便道,果然,從那邊進去就對了。 (後來從古亭河濱公園也騎到中正河濱公園,才發現,那邊只有很小一條汽車進來的道路,真的很難找。 建議從思源街沿自來水廠那邊進來比較方便。) 就目前騎的3個線段而言,沿景美溪新店溪的河濱是最好騎的了,路又寬廣又平直,要飆車也容易。 看看地圖,只到舊橋就沒了,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完工咧...... 這樣,之後還可以直接騎到動物園咧!! 這個線段有較多的網球場地,靠古亭河濱公園那邊還有羽球場地,騎車的族群跟前兩次的線段比較起來,嗯,在地居民比較多(關渡到淡水則是遊客特多),應該是方便的緣故吧,騎Dahoon折疊車的人也比較多,莫非這附近有Dahoon專賣店?! 終點出來就到景美夜市一帶。 不錯的塗鴉作品。北市很多自行車道旁的圍牆,是開放給民眾塗鴉的。 (旁邊有 borther的簽名,莫非這是傳說中塗鴉客brother先生的作品?! 但......割腕的少女 ...... 繪在自行車道的旁邊,想表達什麼咧!?) 在終點處有很大的Taipei Cycling Mark。 雖然一開始有些小迷路,但也剛好繞到了兒童交通博物館......的外面,跟小丸子的看板合照。 門票太貴了,也聽有人說其實有些不值得,所以也不打算買票進去。 >___

能力並非來自於神來之筆

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事實上,能力差的人,常是太期待神來之筆的人。 具體來說就是,他們覺得,一旦某個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沒有被掌握,那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狀態好,就可以讓周圍世界如我所願;我狀態不好,周圍世界就不能如我所願——倒推後其實是這句:當外界不如自己所願時,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們認定,自己是能輕鬆掌控世界的,而狀態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因這一邏輯,他們花很大力氣去調整狀態,還會花很多時間去等待自己狀態好,而不懂得,關鍵是持續投入,瑣細努力即可累積出成功。 能力是建立深度關係的副產品,而建立關係時,比努力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你不是自戀地將自己意願強加在這一事物之上的,而是臣服於這一事物。不是你個人太牛逼,所以掌握了這一事物,而是你臣服,放下自戀,放下預期和判斷,放空自己,然後你就可以與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 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一旦有“我這個人失敗了”的感覺,一個人就會體驗到,伴隨著自我崩塌感的,是無力感,即你感覺暫時發不出力量了。其實,只是你暫時控制不了外部事物而已。 成功者會相對擁有更多神來之筆,但絕非“一直擁有”,且“神來之筆”之所以會有,是大量投入而與事物建立了關係的結果。 總結一下,要破除對“神來之筆”過於期待而不受挫的心理,需要懂得這樣幾點: 一、能力是建立了深度關係的結果; 二、建立深度關係需要持續的投入; 三、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不是將你的自戀強加於事物之上,而是放下自戀想像,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實規律; 四、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制,取決於那一刻我的內部狀態,這是嬰兒式全能自戀心理的殘留; 五、一受挫,就覺得“我整個人不好”,也源自全能自戀心理——我和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所以我能控制一切,否則就意味著一切都是我控制不了的; 六、關鍵不是要神來之筆這種好的感覺,而是如何處理挫敗感。 -- 《巨嬰國》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