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astering the Requirements Process (2nd Edition)、從需求到設計

最近看了「Mastering.the.Requirements.Process.2nd.Edition」,感觸頗深,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寫了講義,對於SA在系統分析前,PM跟RA(需求分析師)要做的活動,完全清楚明瞭了。

感觸深的是,國內的IT專案,常常都未將『需求』這件事正確看待,我們每每將系統分析與需求分析這兩件事混雜一起而不自知。

看看邵維忠在「面向對象的系統設計」的描述:

用”做什麼”和”怎麼做”來區分分析和設計,是從結構化方法沿襲過來的一種觀點。但即使在結構化方法中這種說法也很勉強......

在”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

究其根源,在於人們對軟件工程中”分析”這個術語的含義有著不同的理解──有時它把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的簡稱,有時是指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有時則作為系統分析和需求分析的總稱。

需求分析是軟件工程學中的經典術語之一,名副其實的含義應是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旨在產生一份明確、規範的需求定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分析是解決做什麼而不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實無可挑剔的。

但迄今為止人們所提出的各種分析方法(包括結構化分析和面向對象分析)中,真正屬於需求分析的內容所佔的分量並不太大;更多的內容是給出一種系統建模方法(包括一種表示法和相應的建模過程指導),告訴分析員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滿足(由需求定義所描述的)用戶需求的模型。

分析員大量的工作是對系統的應用領域進行調查和研究,並抽象地表示這個系統。
確切地講,這些工作應該叫做系統分析,而不是需求分析。

它既是對”做什麼”問題的進一步明確,也在相當程度上涉及到”怎麼做”的問題。

忽略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統分析這些術語的不同含義,並在討論中將它們隨意替換,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根源。



好啦,回到『需求』這件事上,談到掌握、收集、驗證需求,通常有經驗的RA與經驗不足的RA談出來的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應該是有個process可依循,才不會讓這樣的落差過大。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需求過程】,當然就是要看這本「Mastering.the.Requirements.Process.2nd.Edition」,這本是Weinberg也寫序推薦的。

內容包含了:
Chapter 1. What Are Requirements?
Chapter 2. The Requirements Process
Chapter 3. Project Blastoff
Chapter 4. Event-Driven Use Cases
Chapter 5. Trawling for Requirements
Chapter 6.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Chapter 7.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Chapter 8.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Chapter 9. Fit Criteria
Chapter 10. Writing the Requirements
Chapter 11. The Quality Gateway
Chapter 12. Prototyping the Requirements
Chapter 13. Reusing Requirements
Chapter 14. Reviewing the Specification
Chapter 15. Whither Requirements?

從解釋需求到專案啟動前應準備之工作,馬上讓人收穫不少,中間的幾個章節其實跟 Use Case Modeling有異曲同工之妙,教你如何寫出正確的需求應有的內容。
書中也強調『需求的本質』,唔,有了正確的需求才會有正確的解決方案,要找出正確的需求,怎能不清楚『需求的本質』呢?

裡面也教了很多技巧,書最後的附錄更有清楚的詳細步驟,在每個步驟該考量的想法都有寫。
嗯,不愧擁有Amazon 4顆半星的評價。

不能不提的是Weinberg 的「Exploring Requirements: Quality Before Design」,中譯本是「從需求到設計:如何設計出客戶想要的產品」(簡體中文版翻得比較貼切:「探索需求:設計前的質量」),這本是1989年的書 了,只是繁中文版今年才出。

這本講的是觀念,也偏向找出『需求的本質』,如同書名,這本書實際是一種探索(Exploring),比較偏向的是人性面的。
裡面可也有一堆名言咧:
引用馮紐曼的名言:「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所說的事物,即使你遣詞用字精確,也毫無意義。」
「文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文件這件事。」

也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兩本都強力推薦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褶 Life(3) 古亭景美線段

經過上周的總統大選後,想說可以好好地規劃路線,這週末再來享受我的Bike Life,沒想到天氣預報一直恐嚇著我:「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週末會下雨......。」 哇靠,早上起來,天色是有些陰暗,查了yahoo天氣,竟然下雨機率僅20%,趕緊重新考慮騎車的路線。 這次的目標是新店溪。 想說從哪邊切入比較好,唔,從師大路那邊進古亭河濱公園看來是不錯的選擇,要是下午真的下雨,就在師大路那邊晃一下午也比較安全。 查了google map,怪怪的,不知哪邊是公園的入口處。 不管了,到那附近再說,總有路口的。 結果是......迷路了。 -___-||| 到師大路跟兒童交通博物館那邊,就是看不到古亭河濱公園的入口。 沒辦法,走確定知道的路,以前新店上班時,總是從思源街接到景美堤外便道,果然,從那邊進去就對了。 (後來從古亭河濱公園也騎到中正河濱公園,才發現,那邊只有很小一條汽車進來的道路,真的很難找。 建議從思源街沿自來水廠那邊進來比較方便。) 就目前騎的3個線段而言,沿景美溪新店溪的河濱是最好騎的了,路又寬廣又平直,要飆車也容易。 看看地圖,只到舊橋就沒了,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完工咧...... 這樣,之後還可以直接騎到動物園咧!! 這個線段有較多的網球場地,靠古亭河濱公園那邊還有羽球場地,騎車的族群跟前兩次的線段比較起來,嗯,在地居民比較多(關渡到淡水則是遊客特多),應該是方便的緣故吧,騎Dahoon折疊車的人也比較多,莫非這附近有Dahoon專賣店?! 終點出來就到景美夜市一帶。 不錯的塗鴉作品。北市很多自行車道旁的圍牆,是開放給民眾塗鴉的。 (旁邊有 borther的簽名,莫非這是傳說中塗鴉客brother先生的作品?! 但......割腕的少女 ...... 繪在自行車道的旁邊,想表達什麼咧!?) 在終點處有很大的Taipei Cycling Mark。 雖然一開始有些小迷路,但也剛好繞到了兒童交通博物館......的外面,跟小丸子的看板合照。 門票太貴了,也聽有人說其實有些不值得,所以也不打算買票進去。 >___

能力並非來自於神來之筆

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事實上,能力差的人,常是太期待神來之筆的人。 具體來說就是,他們覺得,一旦某個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沒有被掌握,那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狀態好,就可以讓周圍世界如我所願;我狀態不好,周圍世界就不能如我所願——倒推後其實是這句:當外界不如自己所願時,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們認定,自己是能輕鬆掌控世界的,而狀態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因這一邏輯,他們花很大力氣去調整狀態,還會花很多時間去等待自己狀態好,而不懂得,關鍵是持續投入,瑣細努力即可累積出成功。 能力是建立深度關係的副產品,而建立關係時,比努力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你不是自戀地將自己意願強加在這一事物之上的,而是臣服於這一事物。不是你個人太牛逼,所以掌握了這一事物,而是你臣服,放下自戀,放下預期和判斷,放空自己,然後你就可以與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 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一旦有“我這個人失敗了”的感覺,一個人就會體驗到,伴隨著自我崩塌感的,是無力感,即你感覺暫時發不出力量了。其實,只是你暫時控制不了外部事物而已。 成功者會相對擁有更多神來之筆,但絕非“一直擁有”,且“神來之筆”之所以會有,是大量投入而與事物建立了關係的結果。 總結一下,要破除對“神來之筆”過於期待而不受挫的心理,需要懂得這樣幾點: 一、能力是建立了深度關係的結果; 二、建立深度關係需要持續的投入; 三、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不是將你的自戀強加於事物之上,而是放下自戀想像,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實規律; 四、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制,取決於那一刻我的內部狀態,這是嬰兒式全能自戀心理的殘留; 五、一受挫,就覺得“我整個人不好”,也源自全能自戀心理——我和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所以我能控制一切,否則就意味著一切都是我控制不了的; 六、關鍵不是要神來之筆這種好的感覺,而是如何處理挫敗感。 -- 《巨嬰國》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