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看這麼令我感動的文章了。
故事那麼地親和,卻又如此深刻的觀察。
14則動人心弦的真實故事,為想家的你與我而寫──
本書收錄〈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耶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等十多篇真實故事。
蔡崇達無畏而真誠的人生自白,牢牢抓住我們每個人心中對「家」的那份複雜情感:曾經,我們一心只想逃離、想展翅高飛證明自己;如今,當我們身處過去發光的彼岸,才發現,只有家,是我們唯一想望的依靠。因此他說:「《皮囊》講的就是回家,不只是回地理位置上的家,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所謂內心安處即為家。寫作就是回到自己的內心,把原來內心恐懼的問題慢慢化解,和這個世界和解。這樣一來,內心自在了,就是回家了。」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這就是蘇珊·桑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裏求取意義。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一個人默默搭著電梯,走到樓下。燃放煙花的痕跡還在那,灰灰的,像一層淡淡的紗。
我知道過不了幾天,風一吹,沙子一埋,這痕跡也會不見的。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如果神靈要親近某人,必然要發現某人的需求,然後賜予她。人最怕的是發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母親後來說的。
在我的記憶裏,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著,生怕被發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胡同裏。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裏放棄對自己的想像,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不清楚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不知道自由是什麽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在一段時間裏,我覺得這個城市裏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軀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裏。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其中一員。
大學四年,畢業工作兩年,我一直控制著自己,沒學會抽煙,沒學會喝酒,沒讓自己學會發泄情緒的一切極端方式。要確保對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確保對某種想像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能準確地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裏。
然而我要抵達的到底是什麽?這樣的抵達到底有什麽意義?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中國近代的城市不是長出來的,不是培植出來的,不是催生出來的,而是一種安排。因為初期必然要混亂,所以中國的城市也表現出強大的秩序意識,人要幹嗎,路要怎麽樣。生長在這樣環境裏的人,除了維護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難接受第二層次的思維了。
李大人對我說:“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麽生活,也始終沒勇氣回答這個問題。”
他沒有說下去,我或許明白了,他想說的是,在不知道怎麽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麽能盡快掙錢以及怎麽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我根本不敢去判斷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
我逃避了,我躲在所謂對家庭的責任後,躲在所謂對新聞的追求和夢想中。於是,任何一點生活的壓力或者工作的變動都讓我脆弱,把生活的節奏寄託在工作上,所以任何一點波動都會讓我不安讓我恐慌。
那天晚上,李大人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想想怎麽生活,怎麽去享受生活。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許想說,生活從來不是那麽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麽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麽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
故事那麼地親和,卻又如此深刻的觀察。
14則動人心弦的真實故事,為想家的你與我而寫──
本書收錄〈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耶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等十多篇真實故事。
蔡崇達無畏而真誠的人生自白,牢牢抓住我們每個人心中對「家」的那份複雜情感:曾經,我們一心只想逃離、想展翅高飛證明自己;如今,當我們身處過去發光的彼岸,才發現,只有家,是我們唯一想望的依靠。因此他說:「《皮囊》講的就是回家,不只是回地理位置上的家,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所謂內心安處即為家。寫作就是回到自己的內心,把原來內心恐懼的問題慢慢化解,和這個世界和解。這樣一來,內心自在了,就是回家了。」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這就是蘇珊·桑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裏求取意義。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一個人默默搭著電梯,走到樓下。燃放煙花的痕跡還在那,灰灰的,像一層淡淡的紗。
我知道過不了幾天,風一吹,沙子一埋,這痕跡也會不見的。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如果神靈要親近某人,必然要發現某人的需求,然後賜予她。人最怕的是發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母親後來說的。
在我的記憶裏,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著,生怕被發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胡同裏。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裏放棄對自己的想像,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不清楚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不知道自由是什麽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在一段時間裏,我覺得這個城市裏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軀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裏。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其中一員。
大學四年,畢業工作兩年,我一直控制著自己,沒學會抽煙,沒學會喝酒,沒讓自己學會發泄情緒的一切極端方式。要確保對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確保對某種想像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能準確地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裏。
然而我要抵達的到底是什麽?這樣的抵達到底有什麽意義?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中國近代的城市不是長出來的,不是培植出來的,不是催生出來的,而是一種安排。因為初期必然要混亂,所以中國的城市也表現出強大的秩序意識,人要幹嗎,路要怎麽樣。生長在這樣環境裏的人,除了維護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難接受第二層次的思維了。
李大人對我說:“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麽生活,也始終沒勇氣回答這個問題。”
他沒有說下去,我或許明白了,他想說的是,在不知道怎麽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麽能盡快掙錢以及怎麽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我根本不敢去判斷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
我逃避了,我躲在所謂對家庭的責任後,躲在所謂對新聞的追求和夢想中。於是,任何一點生活的壓力或者工作的變動都讓我脆弱,把生活的節奏寄託在工作上,所以任何一點波動都會讓我不安讓我恐慌。
那天晚上,李大人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想想怎麽生活,怎麽去享受生活。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許想說,生活從來不是那麽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麽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麽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