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假期,有空巡巡之前的筆記,發現這篇為去年的筆記,遲遲未發,只因前面章節未補。 想說不知猴年馬月方才補齊,先發為上。 這本《中年的意義》的筆記乃從第九章開始,之後有空再將前面補上。 09 四十歲時,心智發展「成熟」了嗎? 中年人擁有更多時間,而且那些時間的差異更大,按理說他們應該會更獨特。許多心理學家的確主張,人類在中年的生命經驗正是如此。青年思考、計畫和期望未來的過程雖然一致,到了中年,那樣的未來卻已經成真, 是實際的當下。我們之中表現得較好、理得當的人,可以享受中年帶來的種種新挑戰,在回顧人生故事時,說出正面、積極的故事。 相反地,對想法、計畫和期望實現得太少的人來說,中年成了失敗、憤怒和挫折的時刻。這不只是推測,而是精心設計的心理學研究得到的資訊。 中年再一次表現得像我們人生的中心點——這是青春渴望與成熟現實衝撞的時刻,老年的泰然還沒緩和這時的省悟。 中年人比較容易擔心未來無法控制他們的人生,雖然中年其實是許多人社會權力與經濟能力最強的時刻。另外,在中年時期,人對新狀況的反應開始變得保守, 他們愈來愈努力阻止壞事發生,而不是努力提高好事發生的機率。 中年人也比較確定他們的自我認同,變得更誠懇、更「和善」,似乎更渴望投入許多活動,更積極幫助年輕人。 我認為,人生不同時期的思考方式,主要依據的就是我們遺傳到的基因 —— 那是個人版的「 生命時鐘 」。 無論同不同意 「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 那麼驚人的觀念,現在大部分的心理學家都相信,人類的頭腦在中年的確會繼續發育。 中年心理發展這首交響樂的一個明顯旋律是「控制」。控制有幾種不同的意義,而中年人對其他所有人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控制力都很強大,但他們的確很擔心控制的問題。 許多行為學家認為, 藉著動物對環境的掌控程度(自覺能避免疼痛和困乏, 或是尋覓資源或安適的能力),可以衡量動物的福祉﹔同樣的,很多心理學家也認為, 人類福祉主要依據的是差不多的事。 這種控制的概念, 以最粗略的方式把人分成兩類, 一類相信人生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下,另一類相信人生會帶來種種境遇,自己只能被動反應。對這類事情根深蒂固的想法,很可能在年輕時發展出來,大概是根據我們的基因和經驗,不過等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有充足的人生經驗,能確保我們對自己掌控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