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哲學入門》的作者飲茶的2016新書: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看過《史上最強哲學入門》的朋友就不囉唆了,直接下手買。
這本原書名為:
14歳からの哲学入門 「今」を生きるためのテキスト
雖然是所謂的十四歲書,但卻不是為了「教導年紀十四歲的青少年,對往後人生會有幫助的哲學」;而是本書斷定,歷史上偉大哲學家的水準,其實都跟十四歲的青少年差不多。這麼說並不是想要降低哲學的難度,宣稱「哲學其實很簡單喔」。本書想讓大家清楚明白的是,哲學原本就是哲學家「厚臉皮地主張」自己幼稚的胡思亂想與妄想:牽強附會的東西;以及哲學能協助人克服遭遇到「價值觀瓦解」時的困境。
近代以後的哲學流變,如果講得極為簡單的話,可以依序粗分成以下四種。
理性主義 -> 存在主義 -> 結構主義 -> 後結構主義
這本書說的就是11位哲學家在這四種主義的說法。
不過真的要做筆記的話做不完,摘錄一些放上來:
哲學是──
質疑固有事物×發現前所未有的觀點×建立新價值
理性主義:「宗教人士都在胡說什麼啊?人要好好探究『理性』才行。」
存在主義:「人才不是理性的機器咧!『自由意志』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結構主義:「真的存在自由意志嗎?人根本都被看不見的『結構』控制吧!」
後結構主義:「不可能掌握結構啦!研究哲學只是『做白工』而已。」
【哲學家們終極真理的探索】
尼采【永劫回歸】──比死亡還可怕的虛無主義,不停重複的人生,毫無意義。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唯一無法懷疑的事實,就是我正在懷疑。
休姆【獲得經驗的機器】──「正確」是一種由經驗產生的觀念。
康德【物自體】──人類無法直接接觸真正的世界,人類與世界的連結必須經過轉換裝置。
黑格爾【真理是整體】──世界的一切都是我自己,主觀與客觀合而為一,成為真理。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絕望」是一直持續到死亡的疾病。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在萬物的意義出現之前,萬物已經存在,意義由人類賦予。
李維史陀【隱藏的結構】──世界隱藏特定的規則,找出這個規則就能看清世界。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哲學的結構就是語言的結構,而語言的意義,取決於使用語言的規則。
德希達【解構】──從文本出發,持續發展無窮盡的解釋。
布希亞【符號消費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會崩解,每個人都在生產符號滿足其他人的消費欲。
「我想做這件事!」、「我想變成這樣!」如果這世上找不到價值,能夠讓我們像這樣作為目標,我們的人生頂多也只會是——「為了生存而勉為其難地工作,活著只是一昧地打發時間。」
尼采把這一類的人稱為「末人」。
所謂的末人,指的是在宗教沒落後,虛無主義的時代來臨時出現的人種,也就是指「漫無目的,就只是靜靜地等待生命結束」、「意識模糊,如同半夢半醒,用冷漠的態度過日子」的人,尼采認為在他所在的二十世紀之後的兩百年內,這些末人會愈來愈多。
尼采把這一類的人稱為「末人」。
所謂的末人,指的是在宗教沒落後,虛無主義的時代來臨時出現的人種,也就是指「漫無目的,就只是靜靜地等待生命結束」、「意識模糊,如同半夢半醒,用冷漠的態度過日子」的人,尼采認為在他所在的二十世紀之後的兩百年內,這些末人會愈來愈多。
但生命結束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什麼?
永劫回歸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小說《死屋手記》中這麼寫著:
「如果想讓重犯領悟到自己所犯的罪孽,就讓他挖土並移土,再把土埋回去、回復原狀,長時間反覆進行這些工作。這是一種終極的拷問,最後將會導致精神異常。」
說起來,其實我們不管受到怎樣的痛苦、不管遭遇怎樣的不幸,都還是可以從中找到價值。這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一次」。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這是僅有一次的、無可取代的人生中所發生的不幸」,所以能夠看到其中的「價值」。
那麼,如果這個不幸並不是只發生一次,而是「無限重複」呢?對於永劫回歸的「無限重複」這點,尼采是這麼解釋的:
「你至今所度過的人生,必須要再過一次、甚至是無限次。
而且不會有任何新的東西,所有的痛苦與快樂、所有的思念與嘆息,
你的人生的所有一切都不會有絲毫改變,就這樣再重新來過。
宇宙就像是沙漏一樣,而你不過只是其中的一粒沙子。
而這個沙漏永遠都會不斷重複翻轉,也包括你在內。」
這樣的事,如果做個一次倒還好。不管再怎樣辛苦的勞動,不對,甚至應該說愈辛苦的勞動,就愈能得到成就感,你會覺得:「終於完成了,可以結束了!」
但是,如果做個五億次、五兆次,都還不能結束,要一直「無限」地進行這些工作,這樣如何呢?而且,不管重複幾次,都不會出現任何改變,搬運過程都一樣、絲毫不差。這樣的工作不管怎麼想,都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意義(價值),也找不到任何目標(理想)。
就只是挖了又埋、挖了又埋──。只是不斷重複一樣的事情,沒有任何的變化。就算挖好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之後又會再埋起來,然後又要重複挖。埋起來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之後又會挖開來,然後又再埋起來……
這些行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徒勞無功,是種拷問。
因此,尼采才會認為──「永劫回歸」比死亡還可怕,是最可怕的虛無主義。
近代哲學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笛卡兒開創的「歐陸理性論」,另一派則是由休姆集大成的「英國經驗論」。
總之就是「誕生於大陸、重視理性的一派」與「誕生於島國、重視經驗的一派」,不過,或許把名稱代換為「重視『演繹法』的一派」與「重視『歸納法』的一派」會更好理解,而這也就是兩者的筒中差異。
何謂演繹法?演繹法是一種「以某些前提為出發點進行思考,再推導出新的結論」的思考方法。
以單純的例子來說,三段論大概是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以「A=B 」、「B=C 」這兩個前提為出發點,進行邏輯性思考,就會推導出「A=C 」這個新的結論。這幾乎就是演繹法的定義,也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這種邏輯上、數學上的證明,「根據理性來導出結論的方式」就稱為演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有以下兩點。
1.因為這個方法是根據邏輯與數學等一定的規則來導出答案的,所以不管誰做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2.只要出發點、前提是絕對正確的,那麼,從中導出的答案也會是絕對正確的。
演繹法一直都隱藏著風險—— 或許根本的前提是錯的。演繹法要為真,就必須在前提為真的情況下。但是一說到要怎麼確保前提的「正確性」,可就無論如何也無法辦到了。
經驗主義的哲學家揪出演繹法的這個問題,並主張應該要重視「歸納法」。
何謂歸納法?歸納法是一種「從眾多觀察到的現象中,找出其中的共通點,並導出暫定結論」的思考方法。
能不能發現,就取決於個人的能力(你真的能從大量的數字中,發現「啊,這邊的平方跟立方成正比」嗎),最重要的是,找出來的共通點,有可能還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就算這樣也沒關係。這是因為,對歸納法而言,「正確性」終究只是暫定的。
這本書對我比較有啟發的是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部分:
李維史陀認為,重要的是「末開化的社會廣泛使用這些規則」這件事。
話說回來,所謂「未開化」的社會,意思就是與文明隔絕的社會,也就是說,幾乎不會有外來資訊傳進來。如果是這樣的話,彼此理應毫無交流的「多個受到隔絕的未開化社會」,全都「使用相同的規則」,這點用一般的角度來看,實在很奇怪。
不可思議的是,去問那些部族裡的人:「為什麼你們會用這個規則呢?理由何在?」他們也只會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末開化社會的人,要使用連自己都無法解釋的「莫名其妙的規則」呢?
李維史陀,這麼答道:
﹒世界有著「隱藏的結構」。
﹒人類在不經意間選擇了這個結構。
一般說來,我們會覺得,在決定社會規則時,會經過如下的過程。
「有一天,出現了一個很聰明的人,想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規則,可以讓社會有所發展。接著,大家也都覺得這個規則很棒,於是實際採用。」
但是,這個正常的想法,被李維史陀否定了 ——
「並不是人類的意志一開始就存在,這份意志可以自由地思考事物,並創造出獨創、方便的新規則。而是世界一開始就隱藏著『特定的規則』,而人類在不經意間選擇了這套規則。」
「人類社會未必都是由個人的意志所創造而成,有時候也會是深埋在世界裡的結構(構進、原理)所創造出來的。正因為這樣,所以世界各地的未開化社會裡,才會存在著相同的規則。」
結構主義的要點:
結構主義的主張,簡單來說就是以下兩點。
1.人類的思考,一直都受到「結構」的掌控!雖然人類以為自己的意志可以自由地思考,但是其實這些思考,在潛意識中帶有「某種結構」!2.不要看單個,去看多個吧。這樣一來,就會看出共同的結構,也可以更了解事物,還可以幫助自己創造出新的事物唷。
結構主義 = 批判西方中心主義:
「西方人自認為西方文明是最棒的,只從西方的角度、文化來看事情,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要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須多加觀察,個如,看看東方及未開化社會的文化、思考方式。把西方文明定位成『多個』的其中一個,找出其中的『結構』,用廣闊的視野來理解事物。」
「讓我們來將全世界的OO,都放在一起比較,包括至今被我們稱為末開化、被我們瞧不起的部族也算在內,然後再找出OO 背後隱藏的『共同的結構』、『普遍的結構』吧。這樣一來,就能更深入理解OO,或許還能利用其中的結構,再創造出新的OO --唷呼!」
哲學家找的就是「語言」的結構。
結構主義是將古今中外的事物都放在一起,從中找出普遍的結構,這種思考方式確實很實用。不過,找出的這些結構,要如何保證是對的、恰當的呢?
==> 無法證明!
「如果照著『不該被規則束縛』這句話做,就又會被規則束縛了吧(笑)。所以在原理上來說,『不該被規則束縛』是無法實行的。這句話其實是在暗中諷刺這件事。」
布希亞:不會崩解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辦法再創造出新的時代了(以其他主義為主流的新社會)!其實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就是『最後的社會』,已經走到盡頭了!」
「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結束了『生產時代』,轉變為『消費時代』了,而且還是一個消費符號的時代,所以是不會崩解的。」
消費符號( ==> ex. 品牌)
「在這個時代,人們不會花錢購買物品的工具性價值,而是消費在可以代表晶牌的『物品或服務(符號)』﹔這些物品或服務可以賦予高級感、特別感這些令人愉悅的形象。」
『因為消費的符號沒有實體,所以可以無限生產。』
在符號消費社會中工作,也就意味著在生產符號。
當代的哲學家所提出的主張,本質上都是這樣的:
1.人類一定都困在某種系統(社會、價值觀或思考的體系)裡面。人類如果不是在這套系統的範圍內,就無法進行「思考」、「行動」、「探求」!
2.因此,人類沒辦法超脫這個系統,沒辦法到這個系統外面去。
「普遍的真理」超脫了系統的框架之外,所以人類沒辦法獲得普遍的真理,只能在系統提供的框架中,一直不斷轉來轉去。這就是最強的哲學,不給人任何反駁的餘地。
這也是絕望的哲學,告訴人們:「你們所有人都別想逃出這個社會系統,也別想逃出我提出的這個哲學。」
今後的哲學
不管是哪一個哲學主義,都會對上一個哲學主義說:「嗄ㄚˊ?」毫不留情地加以否定。
理性主義:「嗄?那些宗教人士(上帝主義)都在幹嘛啊?那些傢伙說的話根本就不能信嘛!我們接下來要好好運用理性的力量,用理性的方式好好思考!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要搞清楚理性(認知)的功能跟極限才行!」
存在主義:「嗄?你就算調查理性的功能和極限,也還是不可能了解人類的啦!人類才不是機器咧!不能用這種普遍化的方式來定義人類啦!人類其實是『一種擁有自由意志的現實中的存在(實存亡,我們應該要用這樣的前提來思考才對!」
結構主義:「嗄?你說擁有自由意志?其實人類的思考和行動,都受到了看不見的結構控制。真要說起來,那些嚷嚷自由意志的人,根本全都穿著一樣的衣服,說著一樣的話(笑)。在歌頌人類的自由意志之前,應該要先搞清楚人類受到什麼樣的結構控制吧!」
後結構主義:「嗄?看不見的結構是什麼鬼東西啊?那你趕快讓我看看啊,快啊快啊!人類絕對沒辦法知道這種東西的啦!話說回來,就因為有些人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一些看不見的真理或結構,就因為這些人會說:『有這種東西喔!我找到了喔!這是最正確的喔!』所以才會引發慘烈的戰爭的。人類的行為、思考,的確都受到了結構的控制,但是我們沒辦法完全掌握結構,也沒辦法從中脫離。所以說,雖然人類一直設法去了解結構(真理),但是這份工作(哲學),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啦!好啦,解散解散!」
事實上,現在大部分的人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在生產「非生活必需品的物品與服務」。
......
好吧,這本書越看會越對未來感到無力,資本主義不是那麼容易翻轉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