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6的文章

穀倉效應 notes

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這本書的推薦給組織中的組織者、管理者看。 傳統的組織分工化作業,在複雜的現今社會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簡單說,分類分類再解構的方法可以處理 複雜(complicated) 的問題,但如今我們面對的是 錯綜複雜(complex) 的狀況。 我們所受的教育跟組織教導出來的都是垂直分工式的思考,對於組織水平式的思考則著墨甚少,這本書可以協助用 整體觀 去看組織或是事情,而不是從一條條線組成 的 一個面來思考,推薦! (寫這篇的時候,突然也想討論馬克斯說的:人開始和自己的勞動過程產生「疏離化」。) 人類學家研究的任何社會具備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會採取正式與非正式的分類系統與文化規則,把世界分為一個個團體與穀倉。有時我們會訂下具體明確的分類規則,有時則無意間受環境與內心影響來分類,依循無數瑣碎無關的文化傳統、規則、符號與信號,這種文化常規根深抵固,深深交織進日常生活,結果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與無可避免,往往習焉不察。 我們天天置身於無比複雜的世界,如果不能把萬事萬物加以分門別類,納入可供處理的體系,大腦將無法思考與反應。 「剛學無線電報的人無法解碼,只聽到一個個分開的聲音,(但)很快就能把讀碼轉為字母,以字母為處理單位......(然後)以字為處理單位,也就是一個更大的處理單位,(再來)開始聽出整個詞組。重新編碼是一種極為強大的武器,有助提升我們所能處理的資訊量。」 「除非靠心理模型簡化事物......否則你無法思考或決策,更別提創造新點子。不先把事物一一放進這種箱子,就無法處理現實生活的諸多複雜層面。」 大腦要靠分類才能思考,社會要靠分類才能運作。 放眼各式各樣的不同文化,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論人們是在跳舞、進食、烹煮、安排個人空間或居家生活,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做法「很自然」、「很正常」和「合情合理」,至於別人的跳舞方式(與分類系統)則不然。這背後有一個簡單但重要的敢示:我們的分類方式往往出自後天薰陶,而非與生俱來。 一九四0 年代後半,李維史陀對神話與傳說起了興趣,認為研究全球的神話有助了解認知系統的運作方式。他提出「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認為人類傾向於把資訊區分為不同類型,以二元兩極標示(跟電腦的二進制類似),這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