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待世界的一些好方法。
在某個階段,我們必須開始把資料組織成有結合力的架構,但正確的架構----能為混亂的資料建立秩序、能將所有瑣細的陳述、事件和結果組合成一個故事的框架----並不容易找到 。好的架構能協助研究人員完成數件事:
﹒呈現重大的事實:獲得一切重要資料,而未與任何資料抵觸的事實。
﹒勾勒出橫跨時空的行為。
﹒捕捉不同個體做出的不同行為,考量個人習性但不會過度歸納之。
﹒創造有因果關係的敘述,因此如果有人嘗試對它提出「要是......會怎樣」的問題,便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設。
如果有人看一看它,就能用最少的說明了解它、將它融入自己的世界觀,然後思忖新的方案,那麼它就發揮效用了。
繪製顧客門檻地圖
繪製門檻地圖讓我們得以畫出「原始設定」的情況----人們多數時間經歷的正常狀態----進而了解當人們越過界線進入另一種情況時,發生了什麼事。往往,人們在接近或跨越一道門檻時的感受,會促使他們改變思考或行為模式。
巧妙利用不便因素加以誘導
對許多人來說,舒適區是理想、中立的狀態,一如其他被人們稱為「正常」的東西, 也被一套社會及個人的假設所包覆,即使如此, 個人的世界觀還是會從中透露出來。想當然爾,它自然也暗示著會有「不正常」存在, 位於某條界線另一端的狀態, 可能被視為極端,通常人們會選擇不要冒險。所謂的「不正常」, 較可能是不舒適狀態,而落入這種狀態的人, 可能會試圖盡快脫離。
只要想想這點: 如果沒有一小時檢查一次電子郵件,你會覺得多不自在?你必須在健身房裡待幾分鐘才會覺得等一下可以來塊杯子蛋糕? 一件襯衫要多久沒穿你才會決定送人?你家裡某件半故障的東西要變得多惱人,你才會騰出時間修理?
諸如此類的門檻就是決策的根本因素。
現在想想,你今天是怎麼隨身攜帶每一樣東西, 它們是經歷什麼樣的旅程才停泊在它們便於攜帶的家。如果每一樣東西都是你的,你為什麼只帶這些東西出門?你帶的東西有多少是基於今天傲的決定,有多少是出於習慣?在那些物品之中,請選出不管你是星期幾離開家,都非帶不可的東西。
世界共有的三件必備物品是:鑰匙、錢和手機。如果你覺得這不足為奇,那正印證了「我們如何過日子」和「我們重視什麼」的全球共性。
你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可以讓人洞悉許多事情,從日常活動到希望、信仰、恐懼、與周遭世界的關係,以及外面的世界如何看待你。
基本上,攜帶的行為不脫三件事:知道我們擁有的物品在哪裡、能在正確時機取用它們,以及在它們的妥善照顧下有安全感。
分布範團決定於多種背景因素,分布範團方程式隨數位化改變
「分布範圍」,人們外出走動時願意讓實體物品離身的距離。人們做這類決定(無論自覺或不自覺)的標準很簡單,且普世一致:感受到的危險、實際危險,以及感受到的與實際上為求方便而讓物品近身的需要。
不妨想想那些會衝擊分布範圍,即那些影響我們把私人物品拿得多近,或允許它們離身多遠的東西----包含實際和感覺上的距離。
當東西變成數位化,分布範圍的方程式也發生變化。
就算你不知道它在哪裡,仍可奇快無比地拉回,只要你有可靠的搜尋功能即可。
人們認為該去哪裡找網路上的東西?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才能加以取回?若欠缺一個架構指引東西位於何處以及如何取得,我們全都是漂浮在數位乙太的湯姆上校。
一個好的介面固然能讓一切截然不同,但搜尋功能也能創造特別的重力中心。
簡單就是明智
一旦你開始沿著一條特定的設計路徑前進, 納入愈來愈多選項, 便會開始冒著掉入俗稱「功能蔓延」(creeping featurism)的危險: 一種加入愈來愈多層最終證明沒那麼實用,反而徒增困惑的功能和特色的壞習慣。
在極具影響力的《設計日常生活》一書中把功能蔓延形容成三種若不立即治療就會致命的疾病,它可以透過高劑量的組織協調加以治療, 但「照例, 最好的辦法是施以預防性藥物。」
《簡單的法則》一書中為設計師寫下務必遵守的十項法則, 前兩項是簡約和組織,剛好就是為功能蔓延開的處方。我們可以說, 遵守這些法則的最佳途徑是盡可能堅持基本面,至少也要確定本質未被非基本的附加功能遮掩。
切勿擅自揣測為消費者解決問題:
要公平對待交易對象, 最好的方式固定了解他們會怎麼應付自己的問題, 而非擅自揣測怎麼為他們解決問題。
設計「理想」產品的概念固然有它的誘惑力,然而這是對誰理想,就何種用途理想呢?理想在若干領域可能意昧著較快、較便宜、較輕、品質較好或較堅固耐用。如果有不只一種理想的觀念,你要怎麼調和箇中差異呢?
設計師容易陷在自我中心看解決方案
我們生來都被各種「中心」限制在自身觀念之中: 種族中心、自我中心甚至還有一點偏離中心的怪癖 。
雖然我們努力理解新的情境和在情境中生活的人, 卻很容易跟不上節奏,特別是從大企業內部了解的時候。
設計師,雖然生性想解決問題, 卻也常受到「解決模式」(solutions model)的心性所侷限。「總是想要讓事情更好」固然有其無私的特質, 但也可能出於傲慢 ---- 設計師並未尊重已經存在的解決之道,特別是在某個社群內部逐步形成的辦法。
行為會隨著達到一項門檻而改變:
行動科技已劇烈改變人們在家門外的行為,從攜帶更少、記得更少到擁有更少。
金錢財富永遠具有價值,但我們愈來愈將時間視為珍貴的資產,因此把工作委託出去、時間節省下來的能力愈來愈被視為地位的重要象徵。
標語反映社會行為與價值衝突:
- 城市的標語有許多:方向、路標、手寫的鑰匙招領字條。但最能透露現行及變遷中的社會觀念的,莫過於「做這個」和「別做那個」一類。
- 「遵行--禁止」標語時常反映出既有行為與廣大社群的喜好,或是與設立此標語的決策者之間的壓力點。
- 有些標語是展示來限制法律責任的。
- 「請勿倚靠欄杆」,如果你因倚靠欄杆而墜樓斷腿,建築所有人的法律則人將被限制。
- 可看出外來文化的影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