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個月,看的阿德勒心理學系列有這六本: • 被討厭的勇氣 • 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 •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 自卑情結 基本上,這篇notes主要以《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討厭的勇氣》為主,不過《心理學講義》的內容較為八股制式一些。 列表上面3本都是岸見一郎詮釋阿德勒的著作,下面3本則都是阿德勒自身寫的。 因為岸見一郎詮釋有『現代感』,加上屬於文化與我們相近,所以讀起來的共鳴是比較大的。若沒時間消化,前三本選個一本看也行。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擘,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主張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實體,所以他重視人格的整體觀、重視個體的社會及人際關係,認為脫離了人的脈絡就無法充分了解人。 【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行動指標】 ■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給予(一切取決於自己) ■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接受真正的自己) ■不害怕失敗,才能真正向前邁進 ■所有的「自由」,都伴隨著相對而來的「責任」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根源 ■不要用「人生的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課題 ■不要期待被體諒,而是要用語言直接表達 ■人無法相互了解,所以更需要努力溝通 ■拋掉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抱持「樂觀」主義,而不是「樂天」主義 ■不必背負著他人的課題 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不只你看到的世界跟我看到的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沒有人能跟別人擁有同樣的世界。 「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這種主觀就是一切,而且是讓人無從逃避的。 所以,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否定心理創傷:你說「有原因才會有結果」,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原因)決定了現在的我(結果)。 如果真如你所說的,「過去」發生的事決定了人的「現在」,那會不會有點奇怪? 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已經決定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