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重讀:南方朔--《笨蛋!問題在領導》

image

近期社會事件,像是大埔圈地、洪仲丘案、核電存廢等等議題,讓我一直在想,社會出了這些問題,政府做了什麼?

有太多的思考方向,卻找不到適當的邏輯,重讀3年前,南方朔-《笨蛋!問題在領導》一書,裡頭寫著:民主誠可貴,但領導亦絕對不可廢,否則民主就只全讓「平庸」當道,民主選舉當缺乏了有品質的領導,最後就會招致「平庸的報應」。

「一個領導人只是跟著變動不居的民意辦事,這種是誰都會做,我們還要你做甚麼?」

說實在,3年前看這本書的時候,南方朔將當今聖上比喻為崇禎皇帝(自戀,有「然皆諸臣之誤朕也」之意),還頗不以為然,回頭再看,喟然長歎,大師的觀察與推論,確有其道理。


美國學者用「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觀念,設定出「轉型」這種說法,在近當代政治學上乃是一個重大的觀念革命。因為「轉型」這種觀念乃是一種具有主體認知,有目標性和方向感的思惟方式,一個社會的型要往那邊去轉,這乃是一個社會重大的方向性決定,對該社會的領導階層乃是個至關重要的課題,這意謂著他們必須要有目的性的願景,而且還要有針對該願景去做出整體規劃的能力。

其實,早在民主政治發展之初,西方的理論家裡就已有人指出,民主誠可貴,但領導亦絕對不可廢,否則民主就只全讓「平庸」(Mediocrity)當道,早期的美國民主理論家裡,著名建築工程師克蘭穆即指出民主選舉當缺乏了有品質的領導,最後就會招致「平庸的報應」(The Nemesis of Mediocrity) 。

特別是在1960和70年代(美國),社會的多元化加速,搞政治的人物顧得了這派民意就會得罪另一派民意,為了安全,遂養成一種「迴避」(Avoiding)的習性,那就是在各種民意緊訟來定時,就迴避掉問題,只有等到糾纏的民意自己理出了頭緒,才去做出選擇。
在理論上這被稱為「社會過多元時的停滯不進」(Stagnation of Hyper-Pluralism),聰明的政客則是每天看著民意辦事
,前總統柯林頓即是按民意辦事的翹楚,美國當代主要政論家喬˙克萊恩(Joe Kleine)即評論曰:「一個領導人只是跟著變動不居的民意辦事,這種是誰都會做,我們還要你做甚麼?」

近當代政治學由於只談民主,不談領導,它造成了政治學的平庸化,而政治學的平庸化即現實政治平庸化的基礎,政治人物不再努力的殫精竭慮帶領國家創造新方向新共識,當時代的新問題出現,他們也無法去面對,如果我們回溯近代重大的方向性問題,如污染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它們都是社區人民發動激烈的抵抗運動所致,而這些運動初起時政府體制都強力的加以打壓。這即是政治人物領導性喪失的證明。

眾所週知國民黨乃是個高度封建性的政黨,封建性的人際關係和權力關係建構出,國民黨權力上層的省籍矛盾,台灣的一般人由於生活領域的相同,早已沒有了省籍矛盾的因素,但搞政治的人卻都不得不承認,它乃是國民黨上層政治的主軸。

彼得.杜拉克寫的〈總統的六條守則〉:

守則一,「需要做什麼?」是總統首先要問的問題,他不能頑固而自以為是想要做的事,這涉及審度時勢的本領。

守則二,「集中力量做必須做的事。」需要做的事有很多,然而身為總統,只能為自己負責的去冒險,排除異議,把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否則必將一事無成。這條守則的意思是,總統永遠不可能站在穩贏不輸的位置上,他必須做重大的決定,而後調度資源加以貫徹並為此負責,這就是勇氣、判斷與擔當。

守則三,「別把賭注押在自以為已有把握的事上。」自以為有把握的事,可能一時有效,但這種爛飯吃多了反而會有反效果。以台灣為例,「清廉」或許過去有效,而現在呢?它早已被「無能」所取代,「清廉」再天天上口,已成了不可笑的笑話!

守則四,「一個有效能的總統從不進行微觀管理。」當領導人的,最重要的是管大事,最忌諱的是大事無方向,小事卻比科員還在行。彼得.杜拉克因而說道:「對一個總統來說,沒有比事必躬親,更容易使他喪失信用的了。」領導人喜管小事,會侵占管大事定方向的腦力與時間,也會挫折掉公務員士氣。尤其嚴重的是,若領導人意圖用只管小事來閃避應管大事的責任,則整個國家就注定無方向亂轉,今天台灣政府混亂不堪,上無方向,中無團隊,下則士氣低沉,這是誰的責任?

守則五,「一個總統在政府裡沒有朋友。」這也是林肯的至理名言,它的意思是當總統的當然也要朋友,也有親信,但好的總統就應像小羅斯福一樣,他絕不把朋友親信放在他的政府內,其理由就是避免小圈圈化和以私害公。政府是個所有的參與者努力奉公的地方,不是個搞小圈圈,封官犒賞,共享榮華富貴的地方。

守則六,就是當年杜魯門送給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忠言:「你一旦當選總統,就要停止競選。」意思是說:身為總統,就應為國為民做事,心中不能總是在選票在連任問題打轉。當心中無選票無連任的自私念頭,它始能心無罣礙去做應做的事,連任只是回報,不可能是目的!

好人和好領袖有別,有少數好人也可以是好領袖,但也有些好人因為放錯了位置而淪為壞領袖。

七宗壞領導:
「無能」(Incompetent):缺乏意願和技巧來持續有效行動,而對重要領導能力挑戰,則創造不出正面改變。

「剛愎」(Rigid):僵化且絕不認錯。雖然他們或許有能力,但卻不能也不願去採納新觀念、新訊息,去符合新時代。

「不自制」(Intemperate):缺乏自我控制,並受到那些無意願也無能力有效干預者的幫助和慫恿。

「無情」(Callous):麻木不仁,對別的群體,特別是臣屬團體成員需求和願望根本忽視或拒絕理念。

「腐敗」(Corrupt):他們說謊,欺騙和偷竊,超過了規範許可,他們將自我利益放在公眾利益的前頭。

「褊狹」(Insular):他們對自己圈外但仍必須直接負責的別人,根本小看或不理會其當有的福祉。

「邪惡」(Evil):領袖及其徒眾人格凶暴,以痛苦為權力之手段。他們對男女以及兒童的傷害極大,這種傷害包括了生理、心理,以及兩者兼具的各個層面。

上述七種壞領導,在我們社會裡從不匱乏,只要稍做對比,即不難找到人對號入座。其中比較特殊而值得特別注意,但卻常被忽視的則是「無情」,它經常也和無能、剛愎、褊狹等有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

明天是晴天嗎(明日晴れるかな)

因為最近的日劇:求婚大作戰,才聽到這首歌的。 桑田佳祐的"明日晴れるかな"。 歌詞的內容跟劇情還蠻貼切,求婚大作戰就劇情而言不是頂好的,但題材相當有趣,令人反省的地方也頗多。 很多時候很多事,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怎麼選擇怎麼做? 這MV不同於日劇的片尾MV: 中文歌詞如下: 明天是晴天嗎 作詞:桑田佳祐  作曲:桑田佳祐  編曲:桑田佳祐 島健 炙熱的淚呼喚著愛 曾經閃爍的歲月 也迷失了方向 明天我依舊徘徊在街頭 沒有回頭路可走 側耳傾聽 心靈深處是什麼在私語 獨自躲在昏暗的街頭 回首當日的天空  上帝賜予我們孤獨與試煉 想哭就要放聲大哭 難道是命中注定 叫人不敢面對 日覆一日 不可思議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我只能佯裝嘆息 將怨恨拋給這世界 Oh baby you are maybe 憂喜交織 幸福的feeling 抱緊我 one more time 珍惜曾經的我 讓回憶刻骨銘心 往事已經隨風 人生路還漫長 只為見證夢想 誰來開啟奇跡之扉? 多想再一次觸碰你的笑顏 不知你是否發現命運的鑰匙 就握在你手中 Why baby? Oh tell me 愛恨纏綿 假裝視而不見 只為能守護在愛人身邊 Oh baby you are maybe 距離勝負僅一步之遙 站在崩潰邊緣的feeling 我想穿越 one more chance I talk to myself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輕輕的嘆息背後 只留下深深的悔恨 Oh baby Smile baby 生命轉瞬即逝 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禱 明天是晴天嗎 在那遙遠的天空下 這些是有趣的文章: 釋日劇《求婚大作戰》中的「哈利路亞」 劇情解釋

不服從的領導學:不聽話的員工,反而有機會成為將才

這本書,清楚介紹了 計畫 - 行動 - 成果 的思考方式,尤其是「校準」的觀念。 也詳細指出了 領導 、 管理 與 指導 間的不同。 非常好的一本管理/領導者要看的書。強推。 執行的方法創造出奇蹟,執行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敬佩的地方。 在戰爭中,「事情不會像上好油的機器那樣運轉順暢;事實上,機器從開始運轉就會產生阻力,需要領導者極大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在戰爭裡,「所有事情都很簡單,但連最簡單的事都很困難......在戰爭中展開行動,就像在阻力重重的介質裡移動。」 克勞塞維茨想將這樣的戰爭實況形成一種觀念,他找到「摩擦」這個詞。 摩擦就是一切「不確定性、錯誤、意外、技術上的困難、無法預見的事物及其對決策造成的影響、士氣與行動」的總合。 摩擦的存在,恰恰說明了為什麼軍隊需要軍官、企業需要主管的存在。也因此,預測與處理摩擦,就成了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個由不同的個人組成的組績,不論紀律多麼嚴明,想要追求共同的目標,都會像在開車時踩煞車一樣,一定會造成摩擦。 我們只能取得部分資訊,又只能交給處在高壓狀態下的人、進行有瑕疵的處理。 我們之所以會遇到摩擦,是因為人類認知上的限制;我們對現在所知有限、而未來根本就不可知。 線性思維有兩個特徵:一是按照比例,也就是投入多少就產出多少;二是相加特性,亦即整體是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但非線性系統卻完全不是這樣,克勞塞維茨在當時就很清楚戰爭是非線性系統,只是無法形成具體概念,只能借用摩擦、偶發事件、不可預測性等概念來說明。 管理的課題:如何對付有資訊的有限、如何相互傳遞我們確實擁有的資訊,以及我們最終應該如何行動。 克勞塞維茨用兩種落差來描述摩擦的影響。一是我們試圖在不可預測的外部環境採取行動,但我們一直沒意識到這點,因而產生了「預期成果」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二是內部的摩擦,導致組織的「計畫」與「行動」之間出現落差。這種落差來自資訊在取得、傳輸和處理的過程中,涉及許多獨立自主的媒介。三是是行動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或是”計畫跟預期成果之間的落差”)。 實際採取的行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是不同的。會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錯誤的行動計畫造成的,或是 我們雖然策畫了正確行動,但執行者沒有照計畫去做。 計畫不完美,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我們可能沒蒐集到足夠的資訊,或是對資訊的詮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