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

image

翻了翻讀書筆記,發現這篇未po過,雖筆記不多,很多觀點依然有趣,故供大家參考。


正如阿奎納提醒我們的,「價格是相當危險的東西,任人解讀,任賣方操弄。」

當我告訴哈佛大學社會學者查爾曼,我試圖找出價格的意義時,他笑著說:「沒有比價格更主觀的東西了。價格是許多東西最方便且不可或缺的替代物,但價格的意義究竟應該屬於哪個範疇?又有什麼東西會影響它的意義?我的意思是,你避免將價格當作既定的東西,而是將它拿來釋義,但價格本身根本沒有意義。價格會如此惱人,是因為價格的意義不在標籤上,而在人的腦袋裡。

卡尼曼和特弗斯基以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規避損失」(loss aversion)為例說明,相對於賺取利得,大多數人更偏愛避免損失。乍看之下,好像與我們的直覺不符,不是人人都想要贏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我們更不想有所損失。如果我們不玩,就沒有機會贏,但也就不會有損失。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應該去玩的時候,卻有許多人拒絕去玩。不上場玩就喪失贏的機會,但科學家已證實人類就是不會自發地去擔心機會損失,特別是那些預期以後才會出現的機會。
不過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因某筆好交易而蒙受損失。說到損失的感覺,不一定是真正的損失,單是察覺到有損失的可能,我們就會避免去做某些事,即便採取行動似乎才是理性行為。

因為我們拒絕承認錯誤,執著於我們已擁有的,以致許多人偏向迴避核心議題,誤以為我們的幻覺是正確的。

人類喜歡可以輕鬆解答的問題,對於困難的問題則習慣擺一邊。

「當問題很難回答,我們一時想不出答案時,就會問自己一個容易回答的相關問題,」卡尼曼說,「一般來說,容易回答的問題,都是錯誤的問題。」

「經濟學是一種信仰,」艾瑞利說,「它假設理性行為,以及人會為了最大自利而行動。但就像其他信仰,那只是一種信念,沒有證明。

  艾瑞利說,購物並不是個訓練理性的活動,而是充滿不安情緒的過程,你的情緒可能一下愧疚,一下歡欣鼓舞。購物迫使我們依眼前事實去推斷未來需要,這真是件困難的事。我們怎麼知道明天需要或想要什麼?更別提一個月以後了。「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購物是為以後而準備,而對人類來說當下永遠更重要,」他說。

打折有很多花樣可擾亂我們的心智,較有趣的把戲之一就是影響我們跟購買本身的關係。雖然幾乎每個人都在找尋划算的交易,但大部分人心裡都默許且無意識的假設,划算交易意味以品質換取低價:不論商品標籤或品牌本身宣稱它們擁有什麼,我們會覺得比起全額價格買來的東西,拍賣品或折扣品就是較不值得擁有、較不管用或較不耐用。我們付得愈少,內在對它的評價愈低,愈不可能愛惜它,結果愈是便宜的商品,即使做工精細,也似乎很快就磨損和故障。對大部分人來說,當付得愈少,我們心裡對這項商品的評價其實已跟著打折,而這個既定印象也會改變我們對這項商品的價值與功能的「期望」。

折扣常被解讀為負面訊號,除非同時有個「品質訊號」于以補強,像是名人背書、設計師品牌或專家意見。請注意「品質訊號」並不等於「品質本身」

零售商(當然是低價零售商)的伎倆就是他們不必確保產品是最好的,而是在消費者心裡將他們的產品跟品質聯想在一起就行了。一旦讓人們認為這是有品質的商品(許多有品牌的商品就是如此),較低價格便是優勢。

後悔不能改變過去,但會影響未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教訓,不重蹈覆轍,或再錯過機會。就像所有的情緒,後悔會影響我們去行動或不去行動。博曼告訴我,後悔有兩種:一種是對決定後悔,另一種是對結果後悔。

博曼指出,後悔是一種認知反應,必須以思考的方式去經歷。

擁有心理學家所說的「高度認知」的人,往往對決策後悔的程度較高;這些人的決策時間很長,如果他們事後察覺做了糟糕決定,會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有負面反應。而被歸類為「低度認知」的人則較為衝動,思慮較不周密,也很少因為決策後悔而痛苦;他們不太擔心做出糟糕決定,所以看起來似乎較果決,就算他們的決定最後結果令人失望,他們也不太會責備自己。博曼告訴我,高度認知型的人並不一定更聰明,他們只是自省能力比較強。高度自省的人並不總是最成功的,尤其是他們的自省有時反而導致他們優柔寡斷。

很明顯的,折扣商店的顧客追求的是品牌,而不是真實性。

折扣稀釋了品牌的價值,讓人質疑這些品牌是否真的代表品質。這種稀釋效果迫使某些製造商推出旗下品牌商品的高級版來應戰。

品牌已經變成只是品牌本身(背後意涵已消失了)。我們大多數追求品牌的人,其實並不了解品牌名稱背後的意涵,就算知道也只是皮毛。但誘惑折扣商店顧客的並不是品牌本身,而是我們認定品牌等於高價值,而相對於我們支付的低價,讓它格外吸引人。

201205 HK coach

當消費品降價導致愈來愈多的廉價勞工,我們沒有人能承擔得起因此造成的低廉薪資、工作機會喪失和龐大的債務纏身。

通常價格彈性大的產品與服務很容易取得,也很容易被其他商品和服務取代,並不是日常生活中非要不可的。如果某種品牌的冰淇淋太昂貴,我們可以換品牌或改吃蛋糕,或乾脆不吃甜點。同樣情況也適用於其他商品。

成功的商人知道如何訂定價格以賺取最大利潤,而價格彈性是決定訂價的關鍵要素。
通常彈性較低的商品和服務,比較沒必要提供折扣。這個信念也讓商人創造出一個低價陷阱:愈是生活中必要的商品與服務,因為獨特性較高,價格彈性較小,也就愈不可能降價。絕對不可或缺的商品與服務由於沒有替代品,沒辦法等到打折時再去購買。

當薪資因高失業率和高失業風險而難以調升時,消費品價格降低似乎就成了萬靈丹。但這是個幻覺,因為低價消費品並不是我們開支的主要項目。

華倫更深入觀察其中原因,發現我們從低價消費品省下的錢,幾乎全花在漲價的非耐久商品和服務上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

明天是晴天嗎(明日晴れるかな)

因為最近的日劇:求婚大作戰,才聽到這首歌的。 桑田佳祐的"明日晴れるかな"。 歌詞的內容跟劇情還蠻貼切,求婚大作戰就劇情而言不是頂好的,但題材相當有趣,令人反省的地方也頗多。 很多時候很多事,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怎麼選擇怎麼做? 這MV不同於日劇的片尾MV: 中文歌詞如下: 明天是晴天嗎 作詞:桑田佳祐  作曲:桑田佳祐  編曲:桑田佳祐 島健 炙熱的淚呼喚著愛 曾經閃爍的歲月 也迷失了方向 明天我依舊徘徊在街頭 沒有回頭路可走 側耳傾聽 心靈深處是什麼在私語 獨自躲在昏暗的街頭 回首當日的天空  上帝賜予我們孤獨與試煉 想哭就要放聲大哭 難道是命中注定 叫人不敢面對 日覆一日 不可思議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我只能佯裝嘆息 將怨恨拋給這世界 Oh baby you are maybe 憂喜交織 幸福的feeling 抱緊我 one more time 珍惜曾經的我 讓回憶刻骨銘心 往事已經隨風 人生路還漫長 只為見證夢想 誰來開啟奇跡之扉? 多想再一次觸碰你的笑顏 不知你是否發現命運的鑰匙 就握在你手中 Why baby? Oh tell me 愛恨纏綿 假裝視而不見 只為能守護在愛人身邊 Oh baby you are maybe 距離勝負僅一步之遙 站在崩潰邊緣的feeling 我想穿越 one more chance I talk to myself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輕輕的嘆息背後 只留下深深的悔恨 Oh baby Smile baby 生命轉瞬即逝 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禱 明天是晴天嗎 在那遙遠的天空下 這些是有趣的文章: 釋日劇《求婚大作戰》中的「哈利路亞」 劇情解釋

不服從的領導學:不聽話的員工,反而有機會成為將才

這本書,清楚介紹了 計畫 - 行動 - 成果 的思考方式,尤其是「校準」的觀念。 也詳細指出了 領導 、 管理 與 指導 間的不同。 非常好的一本管理/領導者要看的書。強推。 執行的方法創造出奇蹟,執行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敬佩的地方。 在戰爭中,「事情不會像上好油的機器那樣運轉順暢;事實上,機器從開始運轉就會產生阻力,需要領導者極大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在戰爭裡,「所有事情都很簡單,但連最簡單的事都很困難......在戰爭中展開行動,就像在阻力重重的介質裡移動。」 克勞塞維茨想將這樣的戰爭實況形成一種觀念,他找到「摩擦」這個詞。 摩擦就是一切「不確定性、錯誤、意外、技術上的困難、無法預見的事物及其對決策造成的影響、士氣與行動」的總合。 摩擦的存在,恰恰說明了為什麼軍隊需要軍官、企業需要主管的存在。也因此,預測與處理摩擦,就成了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個由不同的個人組成的組績,不論紀律多麼嚴明,想要追求共同的目標,都會像在開車時踩煞車一樣,一定會造成摩擦。 我們只能取得部分資訊,又只能交給處在高壓狀態下的人、進行有瑕疵的處理。 我們之所以會遇到摩擦,是因為人類認知上的限制;我們對現在所知有限、而未來根本就不可知。 線性思維有兩個特徵:一是按照比例,也就是投入多少就產出多少;二是相加特性,亦即整體是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但非線性系統卻完全不是這樣,克勞塞維茨在當時就很清楚戰爭是非線性系統,只是無法形成具體概念,只能借用摩擦、偶發事件、不可預測性等概念來說明。 管理的課題:如何對付有資訊的有限、如何相互傳遞我們確實擁有的資訊,以及我們最終應該如何行動。 克勞塞維茨用兩種落差來描述摩擦的影響。一是我們試圖在不可預測的外部環境採取行動,但我們一直沒意識到這點,因而產生了「預期成果」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二是內部的摩擦,導致組織的「計畫」與「行動」之間出現落差。這種落差來自資訊在取得、傳輸和處理的過程中,涉及許多獨立自主的媒介。三是是行動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或是”計畫跟預期成果之間的落差”)。 實際採取的行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是不同的。會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錯誤的行動計畫造成的,或是 我們雖然策畫了正確行動,但執行者沒有照計畫去做。 計畫不完美,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我們可能沒蒐集到足夠的資訊,或是對資訊的詮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