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隨身『聽』:SENNHEISER IE80 + ADL Cruise

SENNHEISER IE80 + ADL Cruise 
在 UE 700聽了一年後,開始感到好像哪裡不足,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畢竟,言語無法描述自己都不能了解的感受。

但好歹聽出來了,不夠,這聲音表現的不夠,我知道,只是不知如何說起。

上網找了些耳機資料,但聲音這東西是無法形容的,只能感受。
四月一個週末上午跑去光華加煒(現在搬了),老闆人服務相當好,問了想聽什麼樣的聲音,陸續拿了幾隻出來:

試聽耳機小記:
Sennheiser IE80--音場漂亮,低音比想像中的好,不過可能是隨身帶的mp3 player的緣故,總覺這支還有空間發揮。
SHURE SE535--直接啊!聲音沒有修飾的就殺了出來,不是我的菜,但有個性。
Westone UM3X--平衡。每個聲音其形狀線條都出來了,我喜歡,不過因為也是平衡電樞式單元,跟之前用的頗像,考慮換個菜。
其他的沒有太多個性的就不說了......

當場IE 80沒有貨,價碼也高,差點就下手了Westone UM3X。

上網翻了價錢,趁五月去趟香港時,用公司貨定價的7成不到就入手,耳機真是暴利啊!! \(╯-╰)/

201205 HK 太平山夜景 4

耳道式、釹磁鐵動圈式揚聲器系統、減噪能力26分貝、可換線設計。

Transducer principle : Dynamic
Ear coupling : Intraaural
Frequency response : 10-18000Hz
Impedance : 16 ohms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 115dB
Cable length : 1.2m symmetrical cable
Attenuation (passive) : Up to 20dB (90%)
Weight : 5g

IE 80要run 開,個人認為起碼要 150hrs 以上。

在這之前,我沒想過我會捨得花這把銀子在耳機上。
但你現在問我值得嗎?

我會說,花這些錢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沒想過、也想不到的意境,值得。
大腦對於處理聲音的空間能力提高了,然後開始"讀"得出樂曲背後想表達的意圖。 (當然,很多流行歌讀不出個什麼鬼~)

這種「共鳴」的體驗,無法言傳的妙。

聽了IE 80的音場,才逐漸抓到何謂音場這回事。

基本上就是「在一空間範圍內,聲音粒子的密度」,當然,這是我自己所想像的。
想像聲音是種粒子(或波動),在聽覺所能辨識的空間感中,你能分辨出多少粒子。

密度太稀,聲音就很空洞、鬆散,便宜的耳機多是這樣,密度太集,聲音就糊在一起了,一些重低音太過的耳機就會這樣。

要抓的就是那平衡,所以每家耳機的味道不同,因為密度不同,所感受的東西就不一樣。

所以耳機要試聽,聽那種平衡是不是你所喜歡的。

R0012753


慾望是可怕的,接著想要更一步發揮 IE 80的性能了。

在辦公室才會用耳機聽音樂,所以當初鎖定買耳道式耳機,大部分的時候,其實多使用電腦聽音樂。
因此先鎖定DAC(數位類比轉換器)/ 耳擴:DragonFly、(鐵三角)AT-HA40USB。(一開始的考量:價位跟體積。)

去音悅試聽了這兩款,老實說,AT-HA40USB真是淡到無味,DragonFly則是太沒有個性(聲音就直直的出來~)。
然後聽了ADL Cruise,非常平衡,井然有序的態度中,還是保有輕鬆的調調。

一點也沒搶了IE 80的溫暖特性。

雖然體積不令人滿意,但看在內建電池,可當獨立耳擴,聲音表現也相當滿意,還是下手了。

好東西。

輸入端子:USB 2.0(mini B type)、3.5mm類比輸入
輸出端子:3.5mm耳機輸出
輸出功率:78mW(12歐姆)、94mW(16歐姆)、110mW(32歐姆)、98.6mW(56歐姆)、23mW(300歐姆)、16mW(600歐姆)
頻率響應:20Hz~20kHz(±0.5dB)
聲道分離度:60dB(1kHz)
總諧波失真:0.02%(Line in 1kHz)
訊噪比:100dB(Line in)、96dB(USB in)
數類轉換晶片:WM8716 24bit/192kHz
USB接收晶片:TE7022L 24bit/96kHz
電源供應:DC5V, 2000mA, 10W交換式電源
電池:DC3.7V, 940mAh 充電式鋰電池(型號14650)
尺寸:65×120×28mm(W×D×H)
重量:約198g

有興趣還可參考:

Sennheiser IE80耳道式耳機,經典再進化- 普洛影音網
碳纖維上身-ADL Cruise 隨身耳擴- U-Audio 試聽報告

留言

匿名表示…
建議你試聽K3003搭配Dargonfly
你會發現世界更寬廣
krilo寫道…
我也期待買得起AKG K3003啊~
Dargonfly 試聽過,可惜的是聲音直出(或許也是另一種優點),另外就是一定要接USB,所以不考慮。

謝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LOOMY BEAR 暴力熊

Gloomy Bear身世背景: Gloomy是一隻在路邊被遺棄的粉紅色小熊 , 被小朋友Pity發現,並將牠帶回家中收養, 並為小熊取名為Gloomy。 可惜.....Gloomy外表可愛,但因為被拋棄的緣故~卻有著一般熊的暴力性格, 長大長出爪子後就時常向主人用暴力招數打招呼, 而Pity就慘被Gloomy日日夜夜地欺負!悲慘ㄉ人生就這樣子開始囉!! 暴力熊喜好~咬主人頭, 而牠的主人,復原能力極高...打不死喔~厲害厲害! 暴力熊顏色:粉紅色,金色,銀色,紅色,藍色,黃色,還有罕見的綠色與混色。 粉紅色暴力熊性別:女 頭大身細,眼珠黑色,爪白色兼尖利,具有殺傷力,她多數用口爪殺人,殺完人後喜歡在街上徘徊。 小主人每次都被暴力熊揍得半死兼頭破血流, 但仍然不離不棄地緊緊抱住這隻血腥的寵物; Pity就算受到傷害亦要讓開心的回憶遮掩,然後繼續微笑期待小熊再次跟他一起溫習/做功課/看書;相信等待他的會是小熊的溫柔而非暴力傷害; 暴力熊和他小主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讓人感動又心酸; 這次轉輪科技所推出的暴力熊,內容包含小男孩Pity與粉紅熊Gloomy兩支一組。造形上善用Gloomy胖胖的軀體,將轉輪關節隱藏其中,全身有14處可動。可替換配件包含小男孩被打的表情,還有防止熊熊咬人的口罩以及牠嘴角流下來的血,原型制作為山口勝久。

明天是晴天嗎(明日晴れるかな)

因為最近的日劇:求婚大作戰,才聽到這首歌的。 桑田佳祐的"明日晴れるかな"。 歌詞的內容跟劇情還蠻貼切,求婚大作戰就劇情而言不是頂好的,但題材相當有趣,令人反省的地方也頗多。 很多時候很多事,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怎麼選擇怎麼做? 這MV不同於日劇的片尾MV: 中文歌詞如下: 明天是晴天嗎 作詞:桑田佳祐  作曲:桑田佳祐  編曲:桑田佳祐 島健 炙熱的淚呼喚著愛 曾經閃爍的歲月 也迷失了方向 明天我依舊徘徊在街頭 沒有回頭路可走 側耳傾聽 心靈深處是什麼在私語 獨自躲在昏暗的街頭 回首當日的天空  上帝賜予我們孤獨與試煉 想哭就要放聲大哭 難道是命中注定 叫人不敢面對 日覆一日 不可思議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我只能佯裝嘆息 將怨恨拋給這世界 Oh baby you are maybe 憂喜交織 幸福的feeling 抱緊我 one more time 珍惜曾經的我 讓回憶刻骨銘心 往事已經隨風 人生路還漫長 只為見證夢想 誰來開啟奇跡之扉? 多想再一次觸碰你的笑顏 不知你是否發現命運的鑰匙 就握在你手中 Why baby? Oh tell me 愛恨纏綿 假裝視而不見 只為能守護在愛人身邊 Oh baby you are maybe 距離勝負僅一步之遙 站在崩潰邊緣的feeling 我想穿越 one more chance I talk to myself Oh baby No maybe 愛已走遠 情已不再 輕輕的嘆息背後 只留下深深的悔恨 Oh baby Smile baby 生命轉瞬即逝 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禱 明天是晴天嗎 在那遙遠的天空下 這些是有趣的文章: 釋日劇《求婚大作戰》中的「哈利路亞」 劇情解釋

不服從的領導學:不聽話的員工,反而有機會成為將才

這本書,清楚介紹了 計畫 - 行動 - 成果 的思考方式,尤其是「校準」的觀念。 也詳細指出了 領導 、 管理 與 指導 間的不同。 非常好的一本管理/領導者要看的書。強推。 執行的方法創造出奇蹟,執行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敬佩的地方。 在戰爭中,「事情不會像上好油的機器那樣運轉順暢;事實上,機器從開始運轉就會產生阻力,需要領導者極大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在戰爭裡,「所有事情都很簡單,但連最簡單的事都很困難......在戰爭中展開行動,就像在阻力重重的介質裡移動。」 克勞塞維茨想將這樣的戰爭實況形成一種觀念,他找到「摩擦」這個詞。 摩擦就是一切「不確定性、錯誤、意外、技術上的困難、無法預見的事物及其對決策造成的影響、士氣與行動」的總合。 摩擦的存在,恰恰說明了為什麼軍隊需要軍官、企業需要主管的存在。也因此,預測與處理摩擦,就成了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個由不同的個人組成的組績,不論紀律多麼嚴明,想要追求共同的目標,都會像在開車時踩煞車一樣,一定會造成摩擦。 我們只能取得部分資訊,又只能交給處在高壓狀態下的人、進行有瑕疵的處理。 我們之所以會遇到摩擦,是因為人類認知上的限制;我們對現在所知有限、而未來根本就不可知。 線性思維有兩個特徵:一是按照比例,也就是投入多少就產出多少;二是相加特性,亦即整體是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但非線性系統卻完全不是這樣,克勞塞維茨在當時就很清楚戰爭是非線性系統,只是無法形成具體概念,只能借用摩擦、偶發事件、不可預測性等概念來說明。 管理的課題:如何對付有資訊的有限、如何相互傳遞我們確實擁有的資訊,以及我們最終應該如何行動。 克勞塞維茨用兩種落差來描述摩擦的影響。一是我們試圖在不可預測的外部環境採取行動,但我們一直沒意識到這點,因而產生了「預期成果」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二是內部的摩擦,導致組織的「計畫」與「行動」之間出現落差。這種落差來自資訊在取得、傳輸和處理的過程中,涉及許多獨立自主的媒介。三是是行動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或是”計畫跟預期成果之間的落差”)。 實際採取的行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是不同的。會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錯誤的行動計畫造成的,或是 我們雖然策畫了正確行動,但執行者沒有照計畫去做。 計畫不完美,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我們可能沒蒐集到足夠的資訊,或是對資訊的詮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