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寫的是詠春扎記,實則更多為對武術上的心得。
最近詠春的課堂上,都在雙黐,也就是對打。
越打,越感到詠春的實而不華。
沒有什麼白鶴亮翅、猛虎硬爬山之類的名稱;就拍、膀、攤、伏、沖、耕幾個動作來來去去。
不見得好看,但就是實用。
初時認為主防不主攻,因為只有沖拳好用;越練越覺得,攻防一體,連消帶打。
對打久了,也比較不畏拳,反正先接,接著的連環動作就是防守,找對方的空隙。
拳法皆相似。
“功夫是打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
深有同感,打了,才知道自己那些招式不確實。
每次上課都盡量找3-5個人對練,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招式各有巧妙。
多找不同的人練,聽勁的能力也慢慢地提高。
每次黐完手,就覺得自己的基本動作真的不夠扎實,看來每個單一的動作要再練熟悉一些,姿勢也要慢慢的微調了。
期望自己沖拳出去,對方拍不掉,化不開;拍個手,對方的重心都能拍掉。
我想起”半步崩拳”的故事。還有李書文學八極門的六合大槍時的故事。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拳兒”這套漫畫。)
確實印證了這句:「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
可惜有的同學對練時只是一昧地搶攻,練得快,打得更快。
殊不知慢練快打的含義。
慢練,招式才會被身體自行牢記;真的對戰時,才不會亂。
對下面有的口訣也越有感觸:
也聽從老師的建議,回去重翻了《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老者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
好一句為 :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豁然貫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看來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