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充滿著極為有用的邏輯思考及表達方式,雖然讀起來有些累,但從中得到的領悟卻是如此甘美。
爭論不是為了贏,用對的語言結出事實果實。
請先釐清「這件事要緊嗎」?
你持續爭論的主要關心事項是什麼。
實質論點總是集中焦點且精確。如果你能清楚精確地確定你即將著手處理的議題,你的論點將更有用且更有資料根據。實質論點不可能是模糊論點,有時這表示好論點顯得範圍非常限定、受限制與具備必要條件。然而在學術辯論中,這並不是件壞事。讓 事情精確又有系統闡述,也表示你的論點可能清楚又具建設性。
沒有解釋事實的架構,事實就不會構成論點。事實不會「為自己辯護」。
如何選擇你的論點
無論採用什麼論點,端看那些事情的本質而定。
好論點不是宣稱無所不見和無所不知的論點。即使是最具企圖心的理論,也只有在應 用「適當」資料時,才能行得通並令人滿意地運作。由此可知,提出論點時,不承諾太多、不保證完美與傳達失望是重要的。
以下將介紹六種論點,此處概述的六種論點,每一種都有其限制。這些限制使論點得以成形,但同時也曾有相對的界限與「眼罩」。因為每種論點都比其他論點更擅長「見到」某些事情。
一、看出緊張情勢
看出過程或事件當中的緊張情勢(tension),等於是看出其組成部分的「緊繃點」。
因此最起碼我們需要能正確指出三件事,即衝突之處,及處於衝突中的兩件事。雖然經常有必要討論多個相關連的緊張情勢,重點是要有主要焦點,也就是按優先順序處理的關注之處。因此限制你聲稱要分析的實質緊張情勢數量是明智做法。
即使在冗長的計畫中,處理超過四到五個緊張情勢的任何嘗試,可能最後都會造成混亂。通常一兩個緊張情勢就足夠。成功關鍵不在於你能看出的緊張情勢數量,而是要能準確看出。
緊張情勢中最重要的就是「矛盾」、「解構」。
「矛盾」
兩段陳述、兩個主題或過程被證明為彼此正好相反,我們可說有矛盾存在。如同這一點所暗示,重要的是討論矛盾時不僅只是看出衝突點與衝突來源,也有必要解釋為什麼討論中的「力量相對立」。
「解構」
解構與「某人分析範疇的不適當」有關。因此解構特別擅長揭露其他形式論點所錯過的概念。
在解構主義者眼中,任何概念或範疇是永久或穩定的想法是一種虛偽。因此解構試圖在意義持續散失或持續無法自我依恃的背景下,會揭露概念的建構與辯護方法。
二、論述因果關係
我們如果說「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發生」,可能是事實陳述。但是這項陳述也一直是一種主張,一種我們可持不同看法或修正的主張。當然,一般來說,最好將因果關係的主張,想成是依據輔助證據而考慮的某件事,而不是當成「明顯的事」或「常識」。
有三種主要方法可議論點與因果關係議題關聯在一起:
- 一個人可從他的主題當中找出因果關係。
- 一個人可從他人宣稱的因果關係中嘗試找出問題(例如一項錯誤)。
- 一個人可將歸納或演繹邏輯應用在他的證據中。
三、從觀察或假設開始
此論點有時會被視為是屬於自然科學的領域。然而,對於想由經驗資料發展出理論,或另一方面想「對照事實」來檢驗理論的任何人,這些論點也是必要的。前者稱為「歸納」(induction),後者稱為「演繹」或「推論」(deduction)。總之,歸納是基於觀察而得出廣義結論的過程;演繹是經由有系統闡述論題或假設,然後將此論題或假設對照經驗資料做檢驗,而得出廣義結論的過程。
在運用歸納與演繹時,並不是用來「產生客觀真相」,而是用來「產生更好的解釋」。
試圖從「事實」來推斷理論的做法真是名聲很壞。這件事必定要怪罪到「歸納性推理」最古老的一個白天鵝故事。這則故事簡短但令人難忘:曾經有人對天鵝的顏色進行研究。這個人數了一千隻天鵝,而所有納入計算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於是該研究以「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法則的陳述做結論。對於像我們這些經常旅行並已看過很多黑天鵝的人,此處的邏輯聽起來是明顯有錯誤。
歸納研究不善於產生一般法則,不過一旦歸納的限制已知並經傳達,歸納可用來建立其他類型的論點。
假說是一種推測性命題,但不是真相主張,而是調查或爭論可試驗的起始點。假說可被證實或反駁。這類推理就稱為演繹。演繹通常比歸納更好,因為演繹並非憑藉「事實會自我表白」的天真想法。此外,演繹考慮到觀察與理論之間的累積性回饋。
四、與「用字」相關的論點
更具體地說,我要提出如何對辯論中所發現的關鍵術語,在使用方式上抱持不同意見的方法。
這種爭論形式會要求你,在你的資料當中找出有趣、有問題或以其他方式透露出的關鍵術語。有時候這可能相當容易。
然而,關鍵術語經常不會這麼容易從頁面中跳出。
有時,關鍵術語會被埋沒掉,或是在整篇論文中不顯著地擺在一起。
一旦看出你認為突顯的特定字眼或措辭,下一步就要分析它們。有各種方法可做這件事,但是有一項有用的初步區分,就是了解術語定義與用法。
分類與定出稱號有關。分類經常是必要的,但也經常是個有爭議的過程。
五、貢獻與影響
雖然嚴格地說,接下來的論點5與6也是因果相關論點的一部分討論,但由於這兩個論點非常普遍與流行,故有相當重要性得分別單獨討論。
在某種程度上,「貢獻與影響」論點可經由極為吸引人的簡明易懂方式來解釋及廣泛使用。主張X對Y有顯著貢獻,或有重大影響,顯然都是很明確的主張。
這種方法的主要危險在於過度單純化,及未能適當看出什麼「貢獻」或「影響」的精確本質。這裡將提供運用這種形式論點最有效辦法的一些指引。
因為論點是分析的一種形式。在說明某件事物的貢獻或影響時,光陳述它發生或它重不重要還不夠,你還必須提供對其特質或獨特性的評價。
六、比較與背景
比較與「背景化」可闡明所有主題。兩種方法有諸多共同點。例如,兩者都藉由「反例」來支持論點,即透過提到證明特定立場錯誤的實例,來駁斥該立場的策略。
兩種方法也都面臨同樣問題,例如缺乏比較或背景的範圍相關的明確性,及為何訂出這樣的範圍。然而,儘管有類似性,這些方法有不同目標。
比較性論點會在不同、但某方面類似的現象背景下分析現象。然而這種方法儘管很普遍,它仍有一些棘手的陷阱。
最重要的潛在問題是它未能適當回答一個簡單問題:「為什麼你將這個與那個做比較?」只有涉及「檢查有共同點的事情,在不同背景下形式上如何變化」,比較性論點才行得通。
當討論背景時,會誘使人持續擴大牠的界限。當知道更多,並瞭解其他資料相關時,過度狂熱的學生將屈服於只是極力要將「資料全部都放入」。
更精明一點可能按著做事後嘗試,主張他們的方法提供相關因素的「廣泛觀點」或「廣大範圍」。
然而,列出所有事實及舉出所有細節是無章法條理的。
好,上面的分享還只是第一章的內容相關,有興趣的人請自己去看這本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