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到泰戈爾說的這句:
『我們錯讀世界,然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一向都喜歡洪蘭翻譯的跟大腦相關的書籍,這一本,對我而言是強力的五顆星,絕對推薦.
這本書的12條大腦守則,章章都很精采:
運動?大腦守則1:運動增強腦力
生存?大腦守則2: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大腦迴路?大腦守則3: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注意力?大腦守則4:人們不會去注意無聊的東西
短期記憶?大腦守則5:重複才記得
長期記憶?大腦守則6:記得去重複
睡眠?大腦守則7:睡得好,記得清楚
壓力?大腦守則8:承受壓力的大腦不能如常的學習
感覺的整合?大腦守則9: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視覺?大腦守則10:視覺凌駕所有感官
性別?大腦守則11: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探索? 大腦守則12: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索者
下面是自己讀書筆記的片段:
著名的人類學家倫漢說:「男人一天大約要走十到二十公里的路,女人大約走男人的一半里程。」
所以人一天大約走上十二哩的路。這表示我們的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不是坐著不動的時候發展的。
一個終身運動者,他的認知功能比那些坐著不動的人高出很多。這些測量包括且長期記憶、推理、問題解決,甚至在所謂的流動智慧的作業上(這些作業測試快速推理及抽象思考,用先前學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基本上,運動增進教室和職場所需的全部能力。
不過運動並不能增進所有的認知功能,短期記憶及某些反應時間作業就跟身體的活動無關。
我們的大腦是為走路而建構的,要增進思考技術就要不停的動。
使用符號來推理的能力:
我們的大腦可以把一個象徵性的物體當作真的東西,或是看成它所代表的別的東西。
狄路契把這稱為「雙重表徵理論」。它描述了我們能夠賦予一個東西它本身並沒有的特徵和意義,我們可以假裝,可以編造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我們對雙重表徵非常在行,我們將以得出不同層次的意義,這增加了我們的語言能力,也使我們能將那個語言寫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使用符號傳遞訊息的原因.
研究發現情緒會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事件的「主旨」上,而忽略細節,因為注意力耗費資源,如果資源有限,記住主旨的代價便是犧牲細節。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記憶運作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碰到事件的主旨,而不是一點一滴去記錄該經驗的全部。當時間過去以後,我們對主旨的記憶都是強過細節,這表示我的大腦裝的是觀念或事件的一般性情境,而不是慢慢褪色的細節。
很有趣的是,我們對主旨的記憶其實是幫助我們回憶出細節的基本。
在某個學術領域裡,新手跟大師的差別在哪裡?
有六個特質,所謂專家的知識並不只是很多跟這個主題有關的事實和公式,而是所有的知識都是圍繞著主要概念組織起來,這個主要概念就是引導這個領域的主要思考方向。
假如你要記住細節啊,不要從細節記起,從主要的概念開始,從上到下,把細節連接到這個階層的每一個環節上。
一心多用會影響學習的原因: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作業被打斷後,要多花百分之五十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作業;而且不只是時間上的關係,他的錯誤率也加百分之五十。
學習跟提取的情境越相似,效果就越好.大腦會很高興插入一些假的訊息使故事更生動、更有條理、頭尾呼應這個看法,突顯出它有把外面混亂世界送進來的訊息加以組織。
大腦不停的接受新的訊息,需要把它們儲存在已經被前面的經驗所佔據的同一個頭顱之內,所以它會想把新的訊息跟舊有的掛上鉤。
這表示新的訊息其實一直不斷在重新塑造已經存在的表徵,再把這個重新創造的整體放回新的儲存地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新的訊息會滲入舊的,像搓子一樣,新舊股絲交互組織在一起,不可分離了。這會不會使你對外界的真實性只是個約略的?當然會……
壓力的三部分定義:當生理狀態是因面對壓力而亢奮、壓力源令人嫌惡、壓力源是令人無法控制的,同時發生這三種條件,這個人就是在壓力下。
視覺是我們最具優勢的感官,花掉大腦一半的資源。
在視野還只有很零碎的片段時,大腦就開始把它們組織起來了,每一個片段開始跟其他的相接,把各自的訊息綜合起來,經過比較,送往高層次的大腦中心。接到這種不成形片段的大腦中心經過計算,把它們組織成比較像樣的形狀,它們一層層往上送,最後形成兩股主要的處理過的訊息:有一條叫做腹流,專門辨認這個物體是什麼,它的顏色又是什麼;另一條是背流,專門辨認物體在外界的地點或它是否在動。
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最好,比交字或口語表達的方式效果好得多。這是圖片優勢效應。
在即時壓力的情境下,男性記得比較多的大綱,女性記得比較多的細節。
人類學習的模式:透過觀察,主動形成假設,驗證假設,得到結論。
強力推薦的一本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