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寫過《不斷幸福論》的柯萊恩( Klein, Stefan) 。
出版社:大塊
頁數:320
被吸引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文宣這麼寫:
為何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不愉快的時刻卻漫長難耐?為何年紀越大,時間似乎過得越快?為何我們對童年發生的事,比最近幾年的事記得更清楚?
「一瞬間」有多長?「現在」有多久?腦神經科學的發展,讓我們得以探究大腦如何感受時間——這場精采的時間之旅穿越記憶、動作、情緒與自我意識、感官感覺,以及安排計畫能力的相關腦區,幾乎涵括大腦所有重要功能。
好奇,所以從圖書館借了回家。
其實就同《修練當下的力量》或是奧修的一些書籍所說的,要忘記時間這件事。
奧修說:「對時間的恐懼是唯一存在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也是對時間的恐懼,因為死亡停止了所有的時間。時間在經過意味著生命在經過,因此會有恐懼產生。」
作者用了不少科學的佐證,告訴我們大腦的欺騙,回憶的形成,造成我們對時間的錯覺。
作者說:時間法則在某些時刻好像會失去效力。這些時刻被稱為魔術時刻:不論是在山之巔或海之濱,是沈浸在創作狂熱中或炙熱的戀情裡,一切計畫、憂愁、回憶都失去意義。
本書談的是時間隱藏的面向,也就是那些無法以分秒、小時來測量的現象。我們要談談時間的感受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更用心地對待時間。
第一篇中比較有趣的章節,像:
6. 大腦在雲端 我們與「現在」錯身而過東西方的智者都要我們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當下。
對於時間感受的重點就在於:注意力。
所有靜坐冥想的方法都建立在相似的原則上。不管是東方西方的大師,總是建議我們找出一個感知的焦點。
訓練自己的感知並且學習從當下得到更多收穫的人,會發現有兩種收穫:其一是時間感改變了。
如果我們給時間更多的生命,生命也會給我們更多時間。
再來就是大腦把注意力警醒的狀態感受為「快樂」的狀態,所以專注於當下的人,不僅更仔細地感知到組成生命的每一時每一刻--他也更能樂在其中。
7. 我們是回憶的建築師 沒有回憶會如何?
記憶並不是「被儲存起來的現在」。當經驗成為記憶時,它會有所改變,甚至被切割成碎片。
記憶會塑造性格,好像過去的時光會在腦子裡結晶似的。作家普魯斯特在他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裡,他憶起童年時在家中聽到一顆小鈴錯的叮噹聲。然後他注意到,這個聲音「還迴盪在耳裡,雖然它原在那麼久遠的過去
……為了盡量靠近這聲音,我不得不深深潛入內在。原來這聲音一直還在我心裡。而在叮噹聲與此刻之間是一片完整的、無限開展的過去,我根本不知道它在我心裡」。
普魯斯特說那是「已逝但未曾與我們分離的歲月」,是有某些道理的。
被修飾的記憶--當我們回憶時,並不單單是與逝去的光陰重逢。記憶不會自己出現,我們要去創造它。在重新敘述故事的同時,過去便與現在相連。
當我們回顧過往雲煙時,內心的感受時有變化。我們多半是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待昨天。
*我們會從回憶中挑選出適合我們當下情緒狀態的部分。
*而另一方面,我們擁有溫柔看待過去的能力。
8. 把時間拉長一點 魔山上的魔幻時間
當我們回顧過去峙,時間的長度似乎會改變。一段曾讓我們感覺永無止境的時間,可能會壓縮到幾乎不存在。而有如過眼雲煙般消失的經歷,卻在記憶裡膨脹得像顆氣球。
當每一天和每一天沒什麼不一樣,那麼所有日子加起來也只有一天;完全單調的生活讓最長的一年變得極短,而且一下子消失無蹤。
殺時間就是縮短生命
電視以及其他媒體經常被忽視的影響:它們不僅耗費時間--這些時間或許可以用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度過--而它們也製造了一塊沒有回憶的區域。說得誇張一點,電子娛樂會縮短生命。
這也稱為「時間萎縮」。
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心理學家對這個現象的說法是,因為我們會拿目前生活的時間長度來測量回憶裡的時間。根據這個標準,童年時代感覺歲月特別漫長,可能是因為小孩子眼中所有事物都特別大。可惜沒有證據為這個詩意的解釋提出證明。
其他還有很多有趣的心得:
斯多噶學派學者賽內加在西元六二年,就曾在他的《道德書簡》叮嚀年輕的友人盧塞留斯:「把你的
時間小心仔細地集中起來,我們一生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些不值得做的事,剩下的大部分時間則無所事事。」
令許多人感受到「沒時間」的三大根源:「無法專心」、「壓力」、「動機不足」。
……喔,再寫下去就寫不完了,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去讀讀,相信你會有不少收穫。
法國詩人巴贊:
河流沒有流動,是水。
歲月沒有逝去,是我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