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買的易中天《品三國》兩冊,花了不少時間才看完,途中因為忘了一些三國的故事,還複習了幾篇陳文德的〔曹操爭霸經營史〕、〔諸葛亮大傳〕(顧名思義,前一本寫的是曹操記事,後一本則以諸葛亮為主。)
我對於易中天《品三國》是給予高度評價的,雖說他是文學家而不是史學家,但在書裡舉出的三國志、三國演義、典略......中各段的參考資料,可以認定他學識的淵博,而且融會貫通成了自己的體系。
(不過可看出他對裴松之注釋的《三國志》尤有心得。)
易中天自己的看法則是:
易中天認為,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有三種面目,歷史上的本來面目,稱之為歷史形象;小說、戲劇和文學藝術中的面目,稱之為文學形象;民間信仰、民眾風 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稱之為民間形象。“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叫歷史意見;站在現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時代意見;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 叫個人意見。《三國演義》是三國的文學形象,而我重點要講的是歷史形象。”
易中天雖然運用了很多當代語言和詼諧說法,但他反擊了那些 認為他是戲說的觀點。“正說不是一本正經地說,也不是嚴肅地說。而是說,我說的歷史是有根據的,依據了正史上的記載。但如果你問,正史就符合歷史嗎?那我 就不能保證。但反過來,戲說卻一定是臆造的。”對於三國中曹操、劉備等爭議性人物,易中天表示他沒有傾向性,盡可能客觀公正地還歷史原貌。
書內容比較接近討論的形式,而且作者會從多個角度切入,像以"劉備托孤"這段來看,就解析了劉備是真托孤或只是試探諸葛亮?
孔明揮淚斬馬稷,為什麼要斬?不斬行不行?
作者引經據典,加上自己的觀點來剖析,真是令人大為讚嘆。
連劉德華都因為《品三國》成了易迷呢!!
這確定會是今年我的十大好書吧,對歷史喜歡的朋友,不可不看。
不過據我所知,真正讀完三國演義的人不多,多人都只知道片段的故事,草船借箭、空城計、赤壁之戰、七擒孟霍......,建議還是先讀讀陳文德先生的〔曹操爭霸經營史〕,對於整個三國的環境、歷史有觀念後,再來看《品三國》會更有收穫。
至於〔諸葛亮大傳〕多是寫孔明在蜀的事(劉備已亡),很多故事較不為人知,除非是非常喜歡歷史研究的,不然讀起來有些悶。
如果要看〔三國演義〕,我會推薦世界書局的〔足本三國演義〕,因為它有大字版本、懷古插圖。
至於李約的八本〔曹操大傳〕,嗯嗯,當作是打發時間看看就可以了。
有關裴松之: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注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我對於易中天《品三國》是給予高度評價的,雖說他是文學家而不是史學家,但在書裡舉出的三國志、三國演義、典略......中各段的參考資料,可以認定他學識的淵博,而且融會貫通成了自己的體系。
(不過可看出他對裴松之注釋的《三國志》尤有心得。)
易中天自己的看法則是:
易中天認為,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有三種面目,歷史上的本來面目,稱之為歷史形象;小說、戲劇和文學藝術中的面目,稱之為文學形象;民間信仰、民眾風 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稱之為民間形象。“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叫歷史意見;站在現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時代意見;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 叫個人意見。《三國演義》是三國的文學形象,而我重點要講的是歷史形象。”
易中天雖然運用了很多當代語言和詼諧說法,但他反擊了那些 認為他是戲說的觀點。“正說不是一本正經地說,也不是嚴肅地說。而是說,我說的歷史是有根據的,依據了正史上的記載。但如果你問,正史就符合歷史嗎?那我 就不能保證。但反過來,戲說卻一定是臆造的。”對於三國中曹操、劉備等爭議性人物,易中天表示他沒有傾向性,盡可能客觀公正地還歷史原貌。
書內容比較接近討論的形式,而且作者會從多個角度切入,像以"劉備托孤"這段來看,就解析了劉備是真托孤或只是試探諸葛亮?
孔明揮淚斬馬稷,為什麼要斬?不斬行不行?
作者引經據典,加上自己的觀點來剖析,真是令人大為讚嘆。
連劉德華都因為《品三國》成了易迷呢!!
這確定會是今年我的十大好書吧,對歷史喜歡的朋友,不可不看。
不過據我所知,真正讀完三國演義的人不多,多人都只知道片段的故事,草船借箭、空城計、赤壁之戰、七擒孟霍......,建議還是先讀讀陳文德先生的〔曹操爭霸經營史〕,對於整個三國的環境、歷史有觀念後,再來看《品三國》會更有收穫。
至於〔諸葛亮大傳〕多是寫孔明在蜀的事(劉備已亡),很多故事較不為人知,除非是非常喜歡歷史研究的,不然讀起來有些悶。
如果要看〔三國演義〕,我會推薦世界書局的〔足本三國演義〕,因為它有大字版本、懷古插圖。
至於李約的八本〔曹操大傳〕,嗯嗯,當作是打發時間看看就可以了。
有關裴松之: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注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