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科學人"雜誌9月號的文章,看了之後心有戚戚焉,對於如何訓練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有了深刻的領悟。 以下節錄文章的內容: 在專業的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對於領域內的問題,解決得特別快;對問題的掌握,能夠針對當時的情境,很快的 連結 上問題的解答。 換句話說,這些人對於領域中的知識非常豐富,能夠掌握理論與事實的來龍去脈,快速解決問題。這樣的人,在該領域中就稱為 專家 。 利用腦部造影,我們可以量測專家和生手的認知能量,如何測量?例如給予干擾。生手在干擾之下,注意力會分散,解決問題所花的時間會拉長。但是專家不一樣,面對干擾時,專家雖然會稍微停頓,但是很快就能夠專注,再回到問題上。 可以說,專家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 自動化 ,也就是說不需要花什麼資源。觀察專家與生手在解決問題時腦部的活動,可以發現專家動得很少,而生手動得很多,因為生手必須在腦裡面動用很多迴路去尋找相關性。 專家看棋局 ,99%的可能下法可以去掉 ,因為那些都不含型態;但生手只能丟掉90%。相差9% ,就差很多。 專家的記憶重要嗎?要如何培訓專家的能力? 以往我們不了解,以為培養專家就是讓他了解該專業領域的知識,像音樂家或圍棋高手,因為記了很多樂譜或棋譜之類,所以成為專家。現在慢慢發現,記憶其實分 為很多種。像有兩種記憶,一種是歷程(process)記憶,專門負責如何計畫和執行,前者是經理,後者則是執行者。另一種是結構(structure) 記憶,指有結構、有含義的記憶。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如果要訓練專家,先要知道程序上的記憶,然後便程序上的東西自動化,之後就心有餘力、不花資源,而把資源放在高層次的思考,去尋找意義。 也就是說,訓練一個專家,要讓他不停的看到各種型態(pattern),讓他們知道型態背後的意義、來龍去脈與可能的結果。所以訓練專家,就是歷程記憶先完成,使它變成自動化,接下來是加強專業領域中的內容與涵義,這屬於結構型記憶。 一人對多人下棋,這是專家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 專家看棋局,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該怎麼下,所以一點都不累。我問過林海峰對多人下棋的經驗,他站在多張棋桌圍成圈的中間,一桌桌下過去。他說這樣好累,不 是下棋累,是腿累!這是因為他的經驗和感覺,99%都不會錯,因此每盤棋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怎麼下了,用不著多少腦力。不過,下棋是跟對...